农家女陈春秀在16年后想重圆高考梦,却发现自己当年是被顶替;网友苟晶曾在1997年和1998年山东高考中连续两年被冒名顶替,甚至在2003年接到班主任的悔过书。当年的恩师居然无耻的写下:“我的女儿没有像你这样聪慧,我在很无奈的情况之下,才让她顶替了你的成绩去上大学。作为一个老师,我这样做,的确有违师德,但是请你原谅我。”
据报道的242名顶替者,484个命运的涂改,扭转了上万人的人生。为什么高考顶替只能严查无法避免?
从古至今,只要有考试,就有徇私舞弊的人。
早在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前,官员的选拔依赖于世袭制或者官员亲属间的察举制,不管是什么名头,都是完全杜绝了普通人晋升的可能性。士农工商,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更好的道路,可是权力却在王朝建立时就已完成了划分。
科举制建立后,考场舞弊简直是每年的固定演出节目,区别只在于方法、规模和抓到多少人。
没有尽头的考试
既然有人出题,最简单的作弊就是买卖试题。当年的八股取士使得题目往往非常简短,一段文字,一个典故,甚至一个关键词都能被谈出不同的价格。或许是出题人贪财,主考官贪权,又或许是一个飞天大盗潜入了存放试题的密室。还有一种很粗暴的手法,考试开始后用信鸽把题目传出去,外面的人写好文章再传回来。
鸽鸽,要听话哦
如果偷不到题目也没关系,还有Plan B。官员们会根据皇帝近期读的书,说的话,做的重要决定来推断可能的出题范围,提前斥巨资请人写出各种角度的文章,由考生背诵或夹带入场。这个“夹带”的学问可就大了,空心笔杆、双层鞋底、绣字内衬、甚至是高端的米上微雕,反正进了贡院关在小屋子里,爱抄哪篇就哪篇。据说还有人跟藏毒一样用羊肠包好吃进去,从恭桶翻纸条出来的痛苦程度可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
几天下来都要发酵了
不过随着检查手段的升级和学子道德情操的上升,如果不是大规模的舞弊行为,前面两种方案都不灵光了,于是就有了在改卷时作弊的方式。
在试卷上做标记的方式用了没几年就不好使了,负责试卷誊抄的人员会把卷面上的文字提取出来,顺便还避免了书法潦草带给阅卷人的痛苦,于是又有了第一个买通誊抄员的人。
只要收益足够高,没有风险不能冒。
二、科技改变生活
早年高考作弊手段简直不忍直视,在自己位置上藏小抄、大腿内侧写字、矿泉水瓶贴半透明文字之类的人,真的是不明白他们在想什么,你是就差两个公式背不下来还是怎么样,等你找到了时间都到了,买通出题人和监考员的人好歹还算动了脑子。
后来随着技术发展,内置耳机风靡了一段时间后就被屏蔽器解决了,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办法,就是卷面。
所有老师都会让学生注意卷面整洁来争取印象分,可有些人却教他们通过特定的字体写法,特定的文字段落等方式实现由阅卷人完成的作弊,于是有了二次批改来进行复查。可惜,不管装订的多么精细的试卷,总还是会被有心人拆开对着学号改卷。
现在是通过电脑扫描来降低纸质试卷落到他人手里的问题,一个阅卷人一半只改一道题,他只能收到这个格子的扫描结果,哪怕有一点小差错,也不至于影响大局。
其实原卷和结果匹配后发回到每个人手里就能避免顶替了啊,那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三、高考的隐忧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要实现每个人收到自己原卷和每道题小分以及具体的批改人(或者批改人代码),要做什么。
方法1:批改完成后,把所有的题目扫描图跟原卷匹配,考虑到同一个问题解法和文字相近,要保证识别准确就不能依靠图片内容,而是需要让每张题目扫描图有个代码——作弊的人只要搞到代码就又可以操作了,还能批量操作呢。
方法2:批改完成且全部数据上传后,再进行一次整卷批改,把分数误差高的人找出来三次核对——先不说工作量有多大,你这不是给了别人在三次批改时作弊的机会么?
方法3:emmm我暂时还没有灵感,谁能提供一下?
我们假设真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的原卷,每一题的扫描图,每张图对应的分数和批改人,那悲剧就真的开始了。
我们为什么为了高考顶替而愤怒,就是因为在目前的制度下,高考是最简单的成功之路。
漂亮帅气到当明星、家财万贯做生意or整容、精才绝艳的艺术家、难以匹敌的运动员,这些都太难了,对个人素质和家底的要求都太高了,高考要什么呢?如果只求上大学,一点点聪明和足够努力就可以了,不然黄冈和毛坦厂早就没名气了。
那么这些学生在得到结果后,势必在网上分享,如果发现一个人跟自己答案接近却分数不同,而自己又刚好差3分…我不知道国家能付出多少力量来保护阅卷人和他所有亲友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并且保护到记得这件事的人都进了骨灰盒。
完全透明带来的危害同样恐怖,所以这注定是一个两难的局面。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高考延后了一个月,有人为多一个月复习时间而开心,有人为晚一个月解脱而痛苦,在如今的严防死守之下,我们依然无法避免顶替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避免人类贪欲的存在,但是希望给对自己成绩有疑问的考生要勇敢,勇于质疑,勇于提出复查,无论手续有多麻烦。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