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的另一种称呼叫什么名字

试卷的另一种称呼叫什么名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08 19:16:20

56.(2021·北京海淀·高三期末)根据下列要求,回答有关《红楼梦》的问题。

(1)《红楼梦》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人物往往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如:人多称王熙凤“二奶奶”,而刘姥姥却称她“姑奶奶”。请你从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举出某人对他(她)与众不同的称谓,并赏析其妙处。

(2)《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

答案:

(1)示例:刘姥姥对周瑞家的称呼“周嫂子”“你老”,体现出对周瑞家的极其尊敬,展现了她精明于人情世故的人生的智慧。

(2)示例:史湘云醉卧芍药丛就展现了青春之美。“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副美人酣睡图,将史湘云天真娇憨之态与超逸烂漫之姿,淋漓尽致呈现在大众眼前。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的理解、分析能力。

刘姥姥对周瑞家的几个称呼大有讲究。她向小孩打听周瑞家的时,是称呼周瑞家的为“周大娘”。因为在北方,小孩子一般都把比自己年长的已婚女性尊称为大娘。当她直接见到周瑞家的后,先是称呼“周嫂子”,还称年龄比她小很多的周瑞家的是“你老”。嫂子,本来是指哥哥的妻子,也可以是对年岁不大的已婚妇女的泛称,刘姥姥与凤姐平辈,凤姐称呼周瑞家的为周姐姐,刘姥姥本也可以这样称呼,但为了表示对周瑞家的尊重,她拔高了称呼,尊称他为嫂子。这称呼体现了她在贾府人前放低姿态自矮三分,极其谦卑恭敬。从而展现了她精明于人情世故的人生的智慧。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情节、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注意题干中提示的“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来分析人物的“青春之美”。

如小说中的史湘云是一个乐观好强的女孩子。她爱穿男装,爱顽皮,很多时候,大家都把她看作假小子。其实,她内心里也住着小公主。看她醉卧在青石板凳上,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她的满头脸,满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那恣意与憨态不由让人心旌摇动。乱红中熟睡的她,任手中的扇子掉在地下,半被落花埋了,全然不怕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她。这份安然,这份纯真,美好得让人落泪。不管在人群里,你扮演着谁,取悦了谁,一个人独处时,你依然是个少年,未曾有一丝丝改变。

57.(2022·北京丰台·高三期末)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脂评本)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中写道:

(宝玉)因又问晴雯道:“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别提,一送了来,我就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搁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来给我孙子吃去罢。他就叫人拿了家去了。”

此语段脂砚斋有批语说:“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

(1)“晴有林风,袭乃钗副”中的“林”“袭”“钗”分别指谁?

(2)你是否同意“晴有林风”的评价?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林”指林黛玉,“袭”指袭人,“钗”指薛宝钗

(2)同意“晴有林风”的评价。容貌方面:两人容貌都很美。性格方面:两人都“牙尖嘴利”、多心敏感,都“爱使小性儿”,都心性高傲,都有反抗性。对宝玉的感情方面:两人对宝玉有深情。命运结局方面:两人的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如不同意,结合原著内容和典型情节,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的识记能力。

“晴有林风”是说晴雯有林黛玉的风采,晴雯不仅眉眼有些像黛玉,而且在才华、品性、追求以及对宝玉的感情方面也神似黛玉。“袭乃钗副”是说袭人有宝钗的影子,袭人虽则容貌上不像宝钗,但在才干、性情、观念、心计等方面也与宝钗相似。由此可知“林”指林黛玉,“袭”指袭人,“钗”指薛宝钗。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基本情节、主旨或观点的评价能力。

“晴有林风”说说晴雯、林黛玉两人在容貌、思想性格、命运结局等方面相似,选择至少两个方面,分别结合小说的原著内容或典型情节进行简析。

林黛玉是贾府小姐中的出类拔萃者。容貌上“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气质是“风流袅娜”,且才思敏捷,堪为大观园中的一等诗人。晴雯是贾府丫鬟中的佼佼者。凤姐说过:“若论这些丫头,总共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她的气质是“风流灵巧”,虽为丫头,不曾读书,但女工在诸丫鬟中堪称第一。“病补雀金裘”就是证明。

黛玉和晴雯都是性情率真、言辞锋利的人。她们不善掩饰自己的好恶,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尤其是心情不悦的时候,常伶牙俐齿地挖苦别人,自然会因言语不慎得罪了人。林黛玉由于寄人篱下,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因此爱使“小性子”,有时“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这儿,她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疑忌宝钗的时候,常讽刺挖苦,可一旦知道了宝钗的良善,立刻剖肝沥胆赤诚相见与之结为金兰契友。黛玉实在是个本真的人。晴雯更是性情直率,有时称得上任性而为。第二十六回,晴雯因和别的丫头拌了嘴,迁怒不肯为来访的黛玉开门,害得黛玉独自在花下垂泪。第二十七回,小红临时为凤姐办事。晴雯冷笑着讽刺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 晴雯这种“夹枪带棒”的言语和“暴炭”般的脾气,被脂批称为“招据之媒”,与黛玉比起来,她显得更加任性而不知自保。

晴雯的性情既然有如此多的不足,为什么曹雪芹把她排在了又刚册的首位呢答案恐怕在于曹雪芹更看重其心志追求的高洁和对宝玉感情的纯真。晴雯身为奴隶,而较少有奴才观念,她有一种比较自觉的人格意识和朦胧的平等意识。第三十七回,秋纹提到一次跟着宝玉去给贾母和王夫人送桂花,得了几百钱和两件衣服的赏,特别自豪。晴雯笑道:“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了你。你还充有脸呢,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晴雯的反奴性还表现在她与宝玉的关系中。晴雯对身边这个平等待人、善解人意的少爷无疑是爱恋的。这从她对袭人说的满含醋意的话语中明显可以感觉得到。当晴雯的人格尊严受到践踏的时候,她就迸发出强烈的反抗精神。第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宝玉悄悄地跑去探望,为反抗使她蒙冤的黑暗势力,晴雯选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给枉担的虚名充实进了实际内容:剪下指甲赠与宝玉,又与他交换了贴身小袄,正大光明、敢作敢当,这是晴雯的本色。晴雯对宝玉的感情是纯真热烈的,不具世俗的功利性。她与黛玉一样解宝玉厌弃“仕途经济”之路,从来不在这一点上劝谏他,反而想方设法帮助宝玉在父亲面前蒙混过关。对宝玉的纯情,对宝玉的理解,这是晴雯酷肖黛玉的地方。

然而两人的结局是一般悲惨。晴雯在被赶出贾府后重病而亡,林黛玉在宝玉成亲的当晚离开人世。

这些都能体现“晴有林风”。如不同意,可从二人身份地位的差别,反抗的自觉性等方面分析。

58.(2022·北京顺义·高三期末)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向贾雨村演说宁荣两府,说道:

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像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1)根据冷子兴对贾府的介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府现在不如仕宦之家 B.贾府现在比仕宦之家强

C.贾府比过去差 D.贾府外强中干

(2)下列哪位人物不属于这里说的“安富尊荣者”是( )

A.贾敬 B.贾赦 C.贾政 D.贾珍

(3)小说的后续情节中有哪些属于冷子兴所说的“大事”?结合原著,请举两例说明。

答案:

(1)A

(2)C

(3)贾宝玉衔玉而生,只抓脂粉钗环;贾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贾府现在不如仕宦之家”错误,由“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像不同”可知,原文是说贾府不如以前兴盛,但是比平常仕宦之家气像要好得多。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A.贾敬一味好道,在都外玄真观修炼,烧丹炼汞,别的事一概不管,放纵家人胡作非为。

B.贾赦承袭了荣国公的爵位。他生性好色,威逼鸳鸯做妾、强索古扇、将迎春嫁到孙家抵债,仗势欺人,不在乎他人性命之人。

C.贾政,重视读书上进,归于正途,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人品端方,风声清肃。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惟失之于迂腐。

D.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生活穷奢极欲。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更有一件大事”后用的是分号,下文说“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可见说的是贾府中的后代子孙。

由“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可知,贾元春入宫是一件大事。

由“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可知,宝玉衔玉而生,只知与女儿厮混,不爱读书是一件大事。

59.(2022·北京昌平·高三期末)“多情公子”贾宝玉身上最可贵的是“共情”,体贴他人、理解他人,能为他人考虑。请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简要说明。

答案:

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龄官的关心体贴。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一遍又一遍,一边画蔷,一边流泪,宝玉心思都在画蔷的龄官身上了,直到下雨,宝玉急忙提醒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宝玉同样有痴心,十分理解龄官的痴心,对这样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子都能关爱,更能体现出他的“共情”。

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香菱的帮扶。香菱和小丫头们斗百草,被小丫头们使促狭,污了宝琴给她的新石榴裙,宝玉见状,便把袭人的拿给她。宝玉可以站在香菱的立场上想问题,他明白香菱的处境,并主动排忧解难,体现出他的“共情”。

(黛玉葬花……)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之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是指可以深入理解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再结合题干中所给出的“体贴他人、理解他人,能为他人考虑”这一解释,不难理解,题目是要考生举出文中宝玉体贴他人的例子。

例如在《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中,黛玉将落花埋入土中。若是别人,难免觉得黛玉太过敏感、矫情。但宝玉知她的多愁善感,懂她的高洁、浪漫。他连声叫好,陪她一起掊土、一起葬花、一起伤感。宝玉听懂了黛玉凄苦惨淡的心情,体会出她孤苦飘零的命运。

又例如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香菱与豆官“斗草”,因说“夫妻蕙”被小丫头嘲笑,从而弄脏了石榴裙。“香菱的半扇裙子都污湿了,自己不好意思,忙夺了手跑了。众人笑个不住,怕香菱拿他们出气,也都哄笑一散”,从原文的描绘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香菱当时的窘迫。别人嘲笑香菱,可宝玉却满怀体贴。“宝玉跌脚叹道:‘若你们家,一日遭踏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只是头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呢。’”,宝玉这话句句说到香菱心里,后来,宝玉又献上计策,让袭人给她一条一模一样的裙子。这一情节,体现出他的“共情”。

再如在《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当宝玉见龄官一边拿着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流泪时,误以为她是个东施效颦的“痴丫头”,即使心有疑惑,但宝玉仍旧没有打扰她,“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不禁让人感叹于宝玉的温柔体贴。后来,字没写完,天却下雨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宝玉急忙提醒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这时候的宝玉是不认识龄官的,但正是对一个不认识的女子能够心生关爱之心,更能体现出他的“共情”。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