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试卷有什么题目

古代的试卷有什么题目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08 18:13:2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黑

编辑|t


引言

随着今年的高考分数线公布,又到了每年一度的网络上争论的日子,因为我国不同地区采用的教材不同,且情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也有较大的差别,以至于不少人议论不断。

那么全国统一试卷,是否会更加的公平呢?我国古代科举,便采用的是统一试卷的模式,不过可能和大家想象中不同,科举的考试内容,不只是四书五经,无论是考试范围还是难度,都要远超现代的高考,毕竟科举的状元,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状元。

而清朝末期中国的最后一场科举考试,甲辰恩科,也成为后来不少人热议的一场考试……

(科举)

一、科举制度

作为我国进步的代表之一,科举的出现有太多的意义,其中最大的意义,是让处于社会底层的优秀人才,有了跨越阶层的空间,也让朝廷有了更多可以使用的人才。

不过想要挖掘到真正的人才,还是要通过试题来考察,由于受到一些清朝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科举试题几乎全部都是四书五经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八股文科举,这也让很多人怀疑科举选拔人才的真实能力。

那么科举究竟是一个“牢笼”,还是真的能够选拔人才呢?

(科举)

这就要看看清朝晚期的科举试题了,清朝晚期,清朝内部受到了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巨大冲击,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时代,同时也涌现出大量的人才,即使是在朝中,也有很多能够接受新思想并且鼓励新思想的人,例如当时的公派留学就受到了朝廷与重臣的大力支持。

那么在清朝晚期,科举试题的内容是什么呢?

光绪三十年,清朝举办了最后一次殿试,也被称之为甲辰恩科,而这次殿试的题目在曝光后,也让不少人引发了深思。

原来看似腐朽的清朝,实际上一直在思考新的生存之道,并且这次殿试中的不少题目,放到现在也有十足的含金量。

(新式学堂)

二、甲辰恩科

甲辰恩科是清朝最后一次科举殿试,同时也是清朝最后一次通过科举的方式选拔人才,当时的清朝已经千疮百孔,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这次科举中的试题,看起来多少有点“不走寻常路”。

甲辰恩科一共有三场考试,可以简单理解为三个“科目”,其中第一场是“史论”:

(科举第一场)

从内容可以看出,第一场考试所侧重的,是考生对内忧外患的看法,这也十分符合当时的国情。

在光绪时期,外有各国强敌不断染指中国,内有各路重臣开始拥兵自重,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科举第二场)

而第二场就涉及到了政治方面的变革,是学习西方还是坚守自己的方式,如果要学习其他国家,究竟该参考哪个国家的变革思路。

这一场的论题,其实和咱们如今的语文作文差不多,议论的就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彼时千疮百孔的中国正在寻找出路,前有义和团、太平天国起义,要推翻清朝,重新开始。后有洋务运动,甚至后来的戊戌变法,为中国寻找出路。

但不管哪一条路,没有走通的时候,质疑声都是此起彼伏。就连如今大家称赞的戊戌变法,其实其中也有一些不适宜的变法内容。

(科举第三场)

第三场就来到了我们较为熟悉的四书五经,虽然是传统内容,可依旧是以传统内容去阐述变强的方式。

可以看出,此时的科举内容基本上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八股,非常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也允许各位考生各抒己见。

因此对考生的要求非常高,科举考试一共有三天的时间,在这三天中,每一“科”都需要用一整天的时间来作答,给足了考生思考的空间,那么在科举“改革”后,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有效果吗?

很遗憾,效果十分差,或许这也是在甲辰科举后,科举彻底停止的主要原因。

(科举)

三、科举的弊端

虽然甲辰科举已经算是一次大的突破,但遗憾的是,它的“出发点”还是不够正确,因为科举考试还是需要大量的参考历史,即使有其他国家历史的加入,也是以历史为主要参考数据,但清朝当时所面临的困境,是没有历史参考的。

(状元试卷)

实际上清朝能够统治中原这么长的时间,便是因为他避免了很多问题,例如古代王朝的外戚干政、宦官干政、王爷造反等,清朝都有足够的对应政策。

并且在清朝的前期,就已经完成了平三藩和灭噶尔丹的壮举,如果按照考试来说,清朝已经学会了所有的经典错题和常见错误选项,但遗憾的是,清朝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了此生从未见过的“题型”。

清朝晚期之所以在面对其他国家一直处于被动,因为清朝遇到了所有朝代都没有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在科技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这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武器装备的落后。

在历史中,我国也有武器装备较为落后的时代,但落后的十分有限,就像是敌人的弓箭可以射到500步,我们的弓箭只能射到400步。

(科举)

可到了清朝,一切都变了,敌人直接进入了热武器时代,清朝才刚刚接触到热武器的门口,这种凄惨的差距在整个封建历史中都没有参考依据,因此想要“以史为镜”的结果,便是找不到任何答案。

科举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但却不是所有人才的选拔机制,因为科举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员,而不是为了选拔实业家、科学家等。

因此想要从科举中,选择可以“救国”的人实数无稽之谈,事实证明,这次甲辰科举也没有救的了清朝,选中的状元刘春霖除了在书法方面颇有成就外,几乎毫无建树。

(科举)

结语

科举制度被很多人誉为古代版的高考,可实际上科举应该对应的,是我国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和省考等。因为科举看似“循规蹈矩”,但对一个人的经历、眼界等都是极大的考验,这也是为何通过科举的人,基本上很快就能适应官员工作的原因。

不过清朝的科举制度也确实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例如大名鼎鼎的晚清四大名臣,其中就有通过科举考进的官场。

虽然他们没有真的拯救清朝,但却让清朝有了最后一抹亮光。

尤其是他们的公派留学生提议,更是为我国贡献了一大批有眼界、有格局的人,为新中国留下了大量的火种。

参考资料

[1]春华.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J].新农村,2022,(07):48-49.

[2]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9.770.

[3]一凡.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J].北京档案,2010,(04):46.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