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报”的组词误用多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报府·报葬·报虞”怎么读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报”姓读音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报达国”读音
报姓·报达国 报1.bào。1)常用词略。易混易误词如:“报道(A.记者通过媒体将新闻传播给受众。B.新闻稿)”;不宜作“报导(《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现汉》均称:“报导”同“报道”,“报道”为首选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称:“报道”为规范词,不宜写作“报导”。许忠华《文字的反差》(第4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认为“报导”为“报道”之误,其举例略);“报复(打击批评和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如:受到报复,有报复情绪)”不同于“抱负(心里持守远大志向)”;“报料(报告新闻报道的原始资料,着眼于新闻事实)”不同于“爆料(报告能够产生“引爆眼球”效应或引起轰动效应之奇闻怪事)”;“报怨(回报怨恨,如以德报怨)”不同于“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报账单位”“报帐单位”(见“账”的词条);“报纸杂志(纸媒一类之称谓)”不作“报刊杂志(刊为刊物、杂志,即刊物,重复)”,更不作““杂志刊物”。2)姓。《姓氏词典》引《新元史》:“元有报恩奴。”《新编千家姓》《中华姓府》《中国姓氏集》均收载。台湾今有报姓。3)报达国,古国名。元刘郁《西使记》称,即《岭外代答》和《诸蕃志》中的白达国。《元史·宪宗本纪》作八哈塔。《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八吉打。《元朝秘史》作巴里塔。均为Baghdad的音译。即指以今巴格达为首都的黑衣大食。1252年至1260年,蒙古第三次西征,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攻波斯,1258年灭亡报达国。2.fù。旧之音义。同“赴”,疾;急去;急走。《汉语大词典》引用解释:报府:《玉台新咏》诗《为焦仲卿妻作》:“吾今且报府(赴府衙)。”《礼记·少仪》:“毋(wú)拔来毋(wú)报往。”郑玄注:“‘拔’‘报’皆‘迅疾赴’也。”报葬:人死后不存尸3个月而下葬。报虞:《礼记·丧服小记》:“报葬者报虞。”郑玄注:“报,读赴,疾(急)之赴。虞,安神,即“葬(安息)”。
举例:①辨例:《现汉》《辞海》仅“bào”音及其常用义项,无收姓氏、地名义项。《辞海》将“报账单位”误为“报帐单位”。“报达国”之白达国,有史料和新兴媒体注音为“Bà达国”或“Bài达国”,今《辞海》处理为常读音“Bào达国”,应支持。“报”的“fù”之“赴(去、到;疾;急去;急走)”音义,《辞海》已归入“Bào”音,今应支持。建言将“fù”音义注为“旧”用。
②误例或不规范用例:1.不规范用例“报导”:电视剧《天堂鸟》(第10集),有台词:‘希望媒体的报导……’”电视剧《黑柬》(第9、10集),台词中多次误用“报导”,略。《陈忠实自选集》〔(短篇小说卷),武汉长江出版社,2004年,第2版〕载:“在我发表了五六篇供销社的通讯报导之后,张主任……让我专门写通讯报导……”
2.“抱负”误为“报复”:《咬文嚼字》(2009年第11期)《向电视剧“亮剑”(11)》载,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有差错54处,差错率每集近⒈86﹪。在第1集中说:“年轻人有理想,有报复,想为祖国建功立业,多好”。
3.“报料”混用误用。1)“报料”误为“暴料”电视剧《决战南京》(第13集),剧中人说:“报馆天天接到暴料。”2)《中国电视报》“报料”混为“爆料”:(1)(2012年4月28日,第17期A4版)载文《揭开“西湖龙井”的潜规则》,称:“爆料人张先生说……”(2)(2012年3月24日,第11期B4版)载文《“艺术人生”播出季》,道:“陈佩斯爆料,老茂人缘好的原因……”两例均不是“奇闻怪事”,应该使用“报料”一词。
3.“报怨”“抱怨”混用:1)《咬文嚼字》(2012年第2期,第56页)列举错例说:“他老是报怨人对她不好。2)许忠华《文字的反差》(第136页)说:“将‘报怨’误用成‘抱怨’。”
4.“报纸杂志”误为“报刊杂志”“期刊报刊”:1)羊铭周在《陕西工人报》(2001年8月2日)载文《雨中“送”功臣》,写道:“《中国税务》《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等十几家报刊杂志,报道了张志发的先进事迹。”2)何睿 刘一寒选编的《2004年中国青春文学作品精选•春天花会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版),在介绍作者毕亮时说:“先后有小说、评论见于《春风》《青年文学》《北京文学》等期刊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