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
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句孔子的话的意思是,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上天的意志和自然的规律,敬畏有德行、地位高或学问高的人,敬畏品德至善、智慧超凡的人的话。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这句王安石的话的基本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值得畏惧,祖宗的规矩不值得效法,人们的议论不值得担心。
3.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是:人应该有所敬畏,但也应该有所不畏。
4.可提炼论点,例如,当畏则畏;要有敬畏之心;等。
【作文点评】
有所畏,有所不畏
【点评】文题切合题意。
儒家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即只要符合仁义,处事不妨灵活机变一些,不可墨守成规。为了仁义,孔子恭敬谨慎,“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因为他敬畏的是国家的礼法;为了仁义,孟子威武不屈,“虽千万人吾往矣”,因为他维护的是正义和真理。故曰:君子也,无畏,无不畏。
【点评】1.儒家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此句的意思是:君子对天下的人和事,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没有薄厚之分,只是按照合乎于义的标准去行事。此句引用并不切合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2.意即只要符合仁义,处事不妨灵活机变一些,不可墨守成规——此议论曲解了引文的意思。3.“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因为他敬畏的是国家的礼法——引文的意思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而下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孔子是说明怎样做才是“仁”。而本文作者却说“因为他敬畏的是国家的礼法”,这样的说法并不切合引文的原意。4.为了仁义,孟子威武不屈,“虽千万人吾往矣”,因为他维护的是正义和真理——此议论和试题材料中的两段话都扣不上。5.故曰:君子也,无畏,无不畏。——引出的观点是对的,但引出观点的基础不扎实,因为此段的思路有些混乱,不能紧扣试题材料说清楚畏什么,不畏什么。
有所敬畏,才能彰显人性的荣耀。据说,波罗的海边的哥尼斯堡城头置放着一座铜碑,上面镌刻着一位智者的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是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且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人,在道义和真理面前,无不谦卑敬畏。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一个盛水的碗,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看到了弘一法师仁爱的人性光辉。
【点评】1.有所敬畏,才能彰显人性的荣耀——引出第一个分论点。2.据说,波罗的海边的哥尼斯堡城头置放着一座铜碑,上面镌刻着一位智者的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是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且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作者难得能准确引用这么长的名言,但这和试题材料中所说的敬畏的东西不是一回事。3.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人,在道义和真理面前,无不谦卑敬畏——此话虽然没有错,但和上文缺少紧密的逻辑联系。4.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一个盛水的碗,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此事例并不切合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5.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看到了弘一法师仁爱的人性光辉。——此议论也不切合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对生命的敬畏,其实就是对仁爱的呵护。人,因敬畏而高贵。当然,敬畏天命,是指我们要敬畏自然万物的规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能见利而忘义,给子孙留下污染的水流和天空;敬畏大人和圣人之言,是要我们法古今完人,在先哲的指引下,使人类的文明更加璀璨。
【点评】1.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此例说明的是敬畏生命。2.对生命的敬畏,其实就是对仁爱的呵护——此议论未扣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3.人,因敬畏而高贵——和上下文的关系不够连贯。4.当然,敬畏天命,是指我们要敬畏自然万物的规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能见利而忘义,给子孙留下污染的水流和天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两个成语使用不当。5.敬畏大人和圣人之言,是要我们法古今完人,在先哲的指引下,使人类的文明更加璀璨。——说明为什么敬畏大人和圣人之言,但议论有些空泛。
但是,一些人却墨守成规,不去深究圣人之言深意,而是死守教条,抱残守缺,不知与时俱进。清朝嘉庆皇帝,面对变化的政局,不知与时俱进,反而每天照着先帝的“起居录”刻舟求剑式地管理国家。他没有勇气去改革和创新,拘束于成规,害怕失败,从而使整个大清帝国一步步滑向衰败的深渊。王安石之所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因为他心中有拯救天下的道义。他打破陈旧的阻碍进步的桎梏,用他的卓然不群的气魄和勇气,积极革新,只为改变当时朝廷积弱积贫的局面。
【点评】1.但是,一些人却墨守成规,不去深究圣人之言深意,而是死守教条,抱残守缺,不知与时俱进——王安石的观点中没有不畏“圣人之言”。2.清朝嘉庆皇帝,面对变化的政局,不知与时俱进,反而每天照着先帝的“起居录”刻舟求剑式地管理国家。——此例不当,不切合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3.他没有勇气去改革和创新,拘束于成规,害怕失败,从而使整个大清帝国一步步滑向衰败的深渊——此议论基本扣住了“祖宗不足法”。4.王安石之所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因为他心中有拯救天下的道义——此议论过于空泛。5.他打破陈旧的阻碍进步的桎梏,用他的卓然不群的气魄和勇气,积极革新,只为改变当时朝廷积弱积贫的局面。——这是概述史实而不是分析其中的道理。
只要心存仁爱,与时俱进,不论是菩萨低眉,还是金刚怒目,都可为一世之雄也。我们应该始终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的人生法则牢记于心,同时也要有勇气突破人生的困局,积极开拓创新,不轻言放弃。
【点评】1.只要心存仁爱,与时俱进,不论是菩萨低眉,还是金刚怒目,都可为一世之雄也——全文多处谈“仁”(仁义、仁爱),都偏离了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2.我们应该始终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的人生法则牢记于心——这三个敬畏不同于试题材料的三个敬畏。3.同时也要有勇气突破人生的困局,积极开拓创新,不轻言放弃。——此处议论偏离题意。
身处当下时代,作为承当国家使命的青年更需相机而行,有所畏,有所不畏。
【点评】结尾扣文题。
【总评】
本文无论事实材料还是语言材料都比较丰富、准确、新颖,足见作者的积累材料之功。而本文的语言也比较流畅,足见作者的文字功底。
但是,作者的思路不够清晰,未能紧扣文题进行恰当地举例论证,未能紧扣试题材料中的三畏、三不畏进行分析论证,以致文章有一些旁生枝节的地方。
本文的文题切合题意,但内容不切合题意,因为作者的思路主要围绕着“仁”字,而实际上这篇文章的重点应该是说清楚“畏”什么,不“畏”什么,并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讲出切合实际的道理。
希望作者进一步提高精准审题立意的能力,写出更好的文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