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试卷的预测难度和真实难度

一份试卷的预测难度和真实难度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2-21 10:40:28

​一、真题展示

​二、试题评析

长期关注“大明论教”公众号的朋友知道,之前号主放弃了本题的评析,因为本题命制相当常规,考查点是近年来的常考点。然而,号主现在又折返回来进行评析,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号主提出一个猜测性问题:手机屏幕前的你猜测(预测)一下本题的难度,大概会是多少呢?

号主阅读8月份期刊杂志,知晓了本题的实际难度及命题人的预测难度,结果是两者的差距非常大,文章就导致两者差距的原因仅仅一笔带过,而号主认为有必要详细絮叨絮叨,于是就有了此篇评析推文。

预测难度与实际难度严重不符。作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第(1)问命题方式导致的。号主不太认可这一判断,号主认为导致本题预测难度与实际难度严重不符,应该是多重原因综合的结果。

原因① 关于(不管是真实实验,还是实验题上的)实验数据计算处理,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完全放弃相关计算训练,最终导致计算能力下降。值得指出,这也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最终导致见实验计算就逃避的应试行为习惯。

原因② 关于加速度计算,似乎都认为应该采用逐差法进行计算,然而为什么要用逐差法,怎样运用逐差法?也就是说,关于逐差法教学,存在僵化教学的情况,导致计算方法僵化。例如本题,有些考生可能认为,需要计算x1、x2、…、x6,然后运用【(x4 x5 x6)—(x1 x2 x3)】/9T^2,果真如此,放弃计算真是一种明智的应试决策。

原因③ 正如文章作者所认为的那样,第(1)问开放性设问导致了难度系数下降,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原因一,学生回答开放型问题的能力较弱,科学探究之“解释”、“交流”素养未得到有效培养;原因二,参考答案“唯一”,阅卷教师评卷信度不够,文章作者以隐晦的方式指出了这一点。

关于第(1)问,文章作者只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任一相邻1s内的位移差都近似等于80m。号主估计,阅卷时,大多数阅卷人都坚守这一参考答案,以至于本题得分率不高。然而,号主认为,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参考答案不唯一,号主认为下面参考答案也是可行的:

参考答案① 1s、2s、…、5s的瞬时速度大小与时刻近似为一次函数关系;

参考答案② 1s、2s、…、6s的位置坐标与时刻近似为二次函数关系。

​三、拓展讨论

获悉高考阅卷情况反馈,改进学科教学,在号主看来这是高考引导教学的一部分,而且更为有针对性的一部分。很遗憾,高考阅卷情况并不会清清爽爽地反馈给一线教师,以至于高考发挥引导教学的作用大打折扣。

号主长期阅读期刊论文,发现来自于有关名师、省教研员的高考试题评析文章,或多或少能够获悉一些高考阅卷情况反馈。根据阅卷情况反馈咨询,我们能够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启示。

值得指出,通过论文阅读,号主发现:针对开放性试题,沿海发达地区,阅卷信度可能要更高一些,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阅卷信度可能会更低一些。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