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这么多年,笔者教过不少做题粗心大意的孩子。他们写作业的时候,不是抄错数字(把“6”写成“0”,或者把“31”看成“13”),就是看错符号(把“×”看作“ ”,或者把“ ”算成“÷”),要么就是读错应用题,把原本该用加法计算的题,列成减法计算的算式(提醒他再读一遍题目,又能做正确)等等。
遇到这种问题,父母通常不是讲一大堆道理就是进行抄题惩罚,成效基本不大。因此,有的家长就会认为是“孩子主观学习不认真”造成的。其实,对一部分孩子来说,不是他学习不努力,而是他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孩子的听知觉和视知觉是影响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说这部分孩子粗心,他们是冤枉的。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他们的能力没达到。
笔者上小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困惑:做那种长长的的“脱式计算”的时候,明明是很用心很认真地计算了,可每次批改下来总是有错。现在想想,一定是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另外,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忽视其做事的条理性,也是片面的。其实,学习上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那些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不能坚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容易粗心。父母应该从小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小的时候让孩子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大一点可以帮着洗碗,做家务。
还有,一些家长和老师,喜欢用“罚抄10遍书,或者罚写50道口算题”等方法来“治疗”孩子粗心的毛病,但效果甚微,搞不好还会让孩子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改正孩子粗心大意的毛病呢?
1.找到孩子的“粗心点”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每次做错题的原因,是不会做还是看错数字或符号。如果是看错数字或符号,就让孩子做题时先停一停,闭上眼睛数到三,然后再睁开眼睛往下写,刻意的审题就不容易再错了。
2.准备一个错题本
让孩子把做错的数学题和作业本上的错别字,整理在一个错题本上,归纳总结的时候会发现:总是写错的错别字就是那么几个。只要对“粗心”问题进行详细地整理,这些问题就可以在思想上,意识上得到纠正。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大脑就会自动提出预警和反应,这样,“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控制。
3.从“细心”上鼓励孩子
如果,孩子因为粗心做错题时,父母不是抱怨,就是批评,“你真是屡教不改”、“你就是一个马大哈”、“我看你这个毛病一辈子改不了了”……那么孩子会失去信心,感觉自己也改不了“马虎”这个毛病了,所以依然会粗心。
如果,父母用心观察,努力去寻找孩子身上的细心点,适时进行表扬鼓励的话,就会给孩子增加自信心。比如吃饭时,孩子捡起掉在桌上的米粒,妈妈及时地称赞他信息,他便会感觉自己真的很细心;当孩子做题时发现了没写细节,妈妈堆积表扬他:“我们的宝贝真是火眼金睛,这个都被你发现了,真厉害!”当孩子的细心点越来越多时,细心便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
4,教会孩子有序的生活习惯
要培养孩子养成有序的生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而是长期的一项活动。如: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做完作业要检查,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等等;自己的衣服自己整理,铺床叠被,按时睡觉,准时起床等。
好习惯,早养成。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早点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如活动能力、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