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带着礼物去朋友家拜访。刚踏进门槛,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迎面而来。朋友神情凝重,仿佛在为何事愁眉不展。
我询问得知,原来是她女儿最近期中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而女儿正值青春期,内心敏感又叛逆,母女间因此产生了隔阂。朋友责备女儿不用功,女儿则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听到这些,我能感受到朋友的焦虑与失望。
就在气氛一度紧张之际,朋友的老公出面缓和局势。他先是劝朋友要耐心和孩子沟通,然后转向女儿,试图安慰她:“考试只是一次小测验,成绩并不能代表全部。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习,找到进步的空间。”然而,这样的安慰似乎并未触及母女俩的核心问题。
这让我想到之前在家长课堂听到的一个案例:当孩子成绩不佳时,许多父母为了避免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常常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没关系”、“不要紧”等话语。表面上看似鼓励,实则暗含否定。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负面强化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对学习和考试产生抗拒心理。
我想起那位家长课堂的主持人曾问过的一个问题:“孩子没考好,你回家后第一句话是什么?”家长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要么是责备,要么是空洞的安慰。而实际上,孩子们更需要的不是这些空洞的话语,而是父母真实的理解和关心。在《成长中的陪伴》一书中,作者提到许多父母因为不知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而选择说一些宽慰的话来避免给孩子施加压力,这种做法反而可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真正关心他们。
假设我是那位朋友,面对这样的情境,我会这样说三句话。首先,“你觉得这次考试中哪些地方你做得不错?”这样可以帮助女儿找回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其次,“你觉得哪些部分是你的弱点,需要改进?”这样可以让女儿客观分析自己的问题并找到改进的方向。最后,“记住保持平常心,尽力就好。”这是告诉女儿不要过分看重成绩和结果,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
同时,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力和求知欲上,而非仅仅关注分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后盾和引路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取得好成绩,更是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自信成长。这个故事旨在吸引观众的思考和共鸣,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