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文言文

高考试卷文言文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2-17 00:52:27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考查目标]

本文言文阅读包括五道小题,命题注重文本选择的典范性、知识考查的基础性与能力考查的全面性。材料原文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战国策》是考生十分熟悉的典籍,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有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就选自《战国策》,考生对《战国策》文风、语言特点均不陌生。选文作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使用,既体现了教考衔接的要求,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格局中一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试题随文而设,逐次考查考生的断句能力、实词及词义变化的理解能力、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翻译能力、文本的归纳提炼能力,注重考查考生对内容的层次性和全面性的理解能力。

[试题10]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 /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 /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

C.今赵不救魏 /魏歃盟于秦 /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 /民亦且亦且岁死矣 /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

本题在A、B两项各设有一处错误。“魏歃盟于秦”应合为一读,不可分断,“于秦”属下则文意不顺,故A项错误。B项“所以”是固定搭配,“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的是“这就是我田文所用来效忠大王的方法”的意思,不可分断。D项兼具两项错误,所以正确选项为C。

试题亮点

试题中所设两处断句错误,均与教材中的文言句式相关。第一处错误既与魏歃盟对象有关,也与“是……也”的句式理解有关,“是……也”表示肯定判断,是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陈情表》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理解了这一句式,就不难作出正确判断。第二处的“所以”,表示“所用来……”的意思,教材中常见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本题意在让认真学习教材的学生在高考中有明确的获得感。

[试题11]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

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词语,结合上下文文意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及古今词义的变化,要求从中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寡人”在中学教材选文《寡人之于国也》中反复出现,是考生熟知的文化常识。B项“百乘”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词,常用作兵力的代称,考生联系上下文较容易体会。C项考查选文中“蔽”字含义的理解,比较的词语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生联系文意,应能体会到两者意思的不同。D项考查“国门”一词古今词义的差异。考生联系原文,应能较易判断。

试题亮点

本题是文言文古代词语多维度考查的一个示例,既延续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又很好地控制了难度;既注意到与教材知识的比较,又注意到古今词义异同的鉴别。试题关联教考,权衡古今,考查方法灵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启发性。

[试题12]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

A项不正确。文中是魏王请孟尝君出使诸侯,不是孟尝君主动希望替魏王出使。B、C、D三项都是对文中大意的正确概述,B项是孟尝君到赵国的游说之词,C项是孟尝君到燕国的游说之词,D项是游说成功后的结果。

【试题亮点】

本题选择文本中较为重要又能贯穿全文的四个片段作为考查点,一方面引导考生对全文文意的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注意与其他考查内容的合理搭配和考点配置。四个选项分布合理,都是全文的紧要之处。B项与C项的表述为第14题更高能力的考查做了铺垫。

[试题13]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参考答案]

(1)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

(2)如果燕国不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

第(1)题的关键词语有“岁不熟”“且”两处。“岁不熟”表示年成不好,“且”表示将要。

第 (2)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折节”“去”两处。“折节”表示屈已下人,“去”指离开。

这些考点都是古文中常见字词的常见含义,难点消除之后,句意自然就明确了。

试题亮点

实词虚词考查全面:第一句翻译既考了实词,也考了虚词,虚实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导向。翻译难点与教材课文相关联,传达出回归课堂、服务“双减”的明确信息。如:“岁不熟”的“岁”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王无罪岁”的“岁”意思相同;“且”与《游褒禅山记》中的“不出,火且尽”的“且”意思相同;“折节”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折腰”意思相近;“去”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亦去之”的“去”意思相同。学习认真、对教材知识掌握牢靠的考生答题时自能游刃有余。

[试题14]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

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

学好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字句的准确翻译是基础,此外还要能体悟古人论述的逻辑和行文的奥妙。本文孟尝君先后去赵国、燕国游说借兵,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了不同的说辞和策略,对赵国分析利弊,对燕国威胁恐吓,试题抓住“二者不同”这个核心来发问,是对考生文言文阅读与学习的一个正向引导。由于孟尝君的说辞在第12题中已经预先铺垫,考生作答难度并不太大。

试题亮点

该题是对考生概括归纳能力的考查。孟尝君能游说成功,跟他自身的能力与得当的方法密切相关。试题聚焦核心环节,有助于培养考生的人文思维能力,同时启发考生从以古鉴今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收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之效。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