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数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会做的题做错”的问题。
粗心导致出错?
小学阶段,数学老师经常讲,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只要确保会做的题不失误丢分,考试拿90分以上是没问题的。
现实是,很多孩子都存在“会做的题做错”的情况。
有看错题目条件的,有看错运算符号的,有抄错数字的,有简单口算算错的,甚至还有答题时写错答案的!
我们常常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也是很无奈,气急了就甩下一句“太粗心”~~
末了,也只能叮嘱孩子以后细心点,别再粗心大意。
可孩子似乎也细心不起来,下回照样还犯这种错误。
那么,这锅甩给“粗心”是不是本身就有问题呢?
问题依旧的原因
“会做的题做错”,这种类似的问题总是反复出现,累教不改,其实有不同层面的原因。
- 一、孩子自己不重视
遇到“会做的题做错”这种情况,大多时候都是家长急哇哇的,有的孩子反倒认为没什么大不了。
可能孩子会觉得:咳,这题我会,就是不小心弄错了,下次小心点就好了。
孩子从心里就轻视这个问题,压根儿就不把它当做一个真正的问题存在,也就很难切实下功夫去解决问题了。
- 二、原因定位不准
就像前面说的,我们常常用“粗心”来代替出问题的原因,但“粗心”这个说法笼统、太不具体了。
比如说,看错题目条件、看错运算符号等,很可能是因为孩子有求快心理导致的;还有孩子看都不看完,就想当然认为后面也是那样的,匆忙开始做题。
像“求快”、“想当然”,这些原因比起“粗心”来说,就更具体、更明确一些了。
问题原因定位不准,也就是没有摸到真正的原因,这会极大地影响后面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针对性。
- 三、措施不具体
遇到“会做的题做错”时,说“以后不要粗心大意,要细心”,这样根本就不算有效的办法。
因为太不具体了,没有任何的抓手。
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可落实的行为,完全不具有可执行性。
这样,你说能有好的效果吗?
- 四、行动不落实
有的孩子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确实希望不再犯这种错误。
也去分析了具体的原因,拿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和具体的措施。
但可惜的是,后续行动落实不到位,没有去按方案和措施执行,做了寒号鸟,自然还是没有效果。
解决问题的建议
如果想有效地解决这种“会做的题做错”的问题,怎么做比较好呢?
我建议按如下步骤来做:
- 一、激发孩子的问题意识
必须要注意,让孩子自己重视,并非去说教,告诉孩子要重视。
而是要想办法,让孩子产生自主意愿去关注这个问题。
比如,可以提醒孩子“这种会的题做错的情况,好像之前你就出现过的哟!”
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我会一直重复犯这种错误呢?这好像真的是我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呢!”
- 二、及时复盘分析原因
发现孩子会做的题做错之后,第一时间让孩子复盘,回忆当时做这道题的过程,并让孩子想清楚出错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越俎代庖代替孩子来分析原因,孩子做题时怎么想的,只有他(她)自己最清楚。
也最好不要在孩子讲出他(她)自己分析出的原因后否定孩子的说法,不管孩子说的原因是不是靠谱,都直接进入下一步。
- 三、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
在孩子给出做错题目的原因后,紧接着让孩子想办法怎么避免以后再犯这类错误。
要让孩子给出自己的应对策略,要有具体的措施,方案要可实行。
假如孩子在前面分析原因的环节,说原因是粗心,那么孩子在这个环节很可能会说办法就是以后细心。
那我们就可以追问:“怎么个细心法?有什么具体的做法?用什么特别的行为动作来实现?”
孩子可能会想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措施,比如遇到题目条件看错导致做错的时候,有的孩子说“我以后读题读三遍”,还有孩子说“我以后读题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不必太在意孩子的办法是否高效,只要有具体的措施,可实行,就认可并欣赏。
四、积极行动实践并调整
等孩子分析了原因,并给出了有具体措施的应对办法后,就要敦促孩子去实施他(她)的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效果。
如果类似问题不再出现,说明办法有效,向孩子祝贺并表示欣赏。
当然,有可能这类问题不再出现,但引发了其它问题,比如“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题”这个办法可能会解决读题出错的问题,但可能也会引发做题太慢的问题。
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再回去重新制定新的措施,优化原来的办法。
如果类似问题依然出现,说明办法无效,很有可能是问题原因没有找准。
这个时候要鼓励孩子重新定位问题原因,确认后再调整措施、制定新的应对办法,直到问题最终解决。
注意几个要点
上面针对“会做的题做错”的解决办法里,包含了几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 一、要以孩子为主体
是孩子的问题,就要以孩子为主体来解决。
一方面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负起责任来。
另一方面是只有以孩子为主体,问题才能更有效解决。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找原因和想办法都不如大人,还不如家长直接上手解决问题效率高。
却不知要么是孩子认为那不是他(她)自己有意要去面对的问题,要么是家长提出的方法和措施并不是孩子愿意去做的,导致实际中问题不断反复,很难彻底解决。
- 二、要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
我们说数学是一个很好的适合培养和锻炼思考能力的学科。学数学最有意义的就是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用思考的方式来学数学,既锻炼了思考能力,反过来有了很强的思考能力,又能更好地学好数学。
那孩子遇到“会做的题做错”这种问题,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吗?
借由这个问题去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解决了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真正的能力。
真正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其它那些不同于“会做的题做错”的问题,不就也能自己去解决了吗?
- 三、要摒弃“短平快”的想法
“会做的题做错”,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更多的反映的是学习习惯的问题,要去解决的话本身难度并不大,但也并不容易。
因为习惯自带惯性,很容易就又走回原来的老路了。所以要想改变旧有习惯,就需要有意识地排除原来的惯性,培养出新的良好习惯才行。
故解决“会做的题做错”的问题时,肯定会有反复,需要努力地坚持下去。
有时可能需要家长适时地提醒和适当的督促。
过程中,也可能需要重新分析定位问题原因、不断地调整策略措施,更需要有耐心。
如果孩子根本讲不出原因和解决办法,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我们分析的原因和现成的方法供孩子参考。
最后再强调一句,“会做的题做错”,仅仅凭借一句“太粗心了,以后细心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的人就是这样扣上了“粗心”的帽子,一直到长大成人也没有甩掉,最终“粗心”伴随了一生。
欢迎点赞、留言讨论。
如果觉得有价值,请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敬请关注我!
更多关于孩子教育成长、数学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原创文章,第一时间为你奉上!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