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8年高考,虽然依然是考外语听力,但听力的30分不计入高考总分,英语笔试的120分会折合成150分,听力只作为准备报考英语相关专业,以及小语种的学生准备。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国如火如荼发展了十多年的英语教育行业,貌似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回顾这十多年,英语教育已经是一个极为庞大的产业,不仅成长出了多个知名上市公司,更是带动了无数家庭发家致富,相关的”经验分享“,甚至“秘籍”层出不穷,大有百花争艳的趋势,从中也可以看出高考导向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但你知道么,盛唐的诗歌其实也是在当时“高考”导向的指引下,飞速发展起来的。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通史》中有这样的描写:
武则天令群臣赋诗,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特赐锦袍。及读宋之问诗,大加称赏,夺东方虬锦袍转赐宋之问。这样的予夺,对诗风有很大影响,由宫廷予夺变为科举得失,全国士人谁不从风而靡。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兴焉”。武则天因自己对诗赋的偏爱,竟然在殿试时没有考策论,而是加试了诗赋,仅以这一项来定名次。这就相当于为全国的莘莘学子树立了标杆,“诗作的好就可以得到赏赐,甚至是当官!”于是,唐朝全国各地的士人纷纷去学作诗。这也就难怪,后来的诗仙太白会仅凭自己前无古人的诗赋才华,而满怀自信的开始了自己的远游,原来是有这样的历史背景的。
如今来看武则天的这一随性的行为,或许有许多不妥之处,但实际上却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都很熟悉出自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之手,他的这篇《滕王阁序》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可谓传唱千古。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当初王勃写就完序文后,还在文末写了首《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七言诗不仅概括了《滕王阁序》的内容,同样也堪称佳作,但由于这篇序的旷古烁今,而被人们所忽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将文章和诗赋作为一个整体的创作模式:,但这个时候诗赋还未得到官方的认可,直到《新唐书·选举志》记载: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考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而后试策。
意思是说,现在进士考试题目都被人摸得差不多了,各种考试心得在民间都开始泛滥了,学生于是都不好好学习,而是改走捷径去背帖括(注释1),这样下去,学生只懂抄录解经的条文,而对经典原文不求甚解,无法真正领悟经典要义,从考试变为了应试。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国家选拔人才,也不利于文学发展,一句话:要搞教育改革啊!
当然提出问题不是好干部,刘思立紧接着提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在进士殿试需要先考杂文二篇,然后再试策(注释2)。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那么这里的杂文貌似跟诗赋没太大关系啊,那么请看唐代《登科记考》(注释3)对此的解释:
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
这段话意思就很好理解了,从最开始诗赋只占一部分,到后来几乎全是考诗赋,从初唐开始流传于民间的诗赋,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被作为进士考试的重要一环。所以如此来看,开头提到的武则天在进士考试时按诗赋排名,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大趋势,并不是什么太出格的举动。
除此之外,根据《封氏闻见记》(注释3)记载:
……李岩相次知贡举,进士文名高而帖落者,时或试诗放过,谓之‘赎帖’……
这样看就有些像如今的高考特长生了,明明要落榜了,还可以通过诗赋补考。这一下子相当于更增强了诗赋在进士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正是这种重视诗赋的科举文化背景下,推动了诗赋的普及,形成了全民学诗的社会风尚。沈既济(注释4)这样描述当时的学诗盛况: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在当时的唐朝人看来,一个人的前程取决于他写作诗赋的才能。只有学好诗赋,才能平步青云,颇有点上世纪“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感觉。
所以说,正是唐朝“高考”对诗赋的重视,促进了盛唐的诗赋繁荣,造就了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以及无数文人骚客的灿烂文学盛宴。
注释1:唐朝时期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有点相当于现在的红宝书、蓝宝书。
注释2:试策,古代考试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
注释3:《登科记考》是唐代开始出现的专门载录科举考试中科目、试题、试卷、及第者姓名以及有关诏令奏疏等内容的书籍。
注释3:《封氏闻见记》,古代中国笔记小说集。全书十卷。唐代封演撰。
注释4:沈既济是唐小说家、史学家,著有著名的小说《枕中记》。
参考资料:
《科举文学论》李子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