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卷(霞山区一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湛江市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卷(霞山区一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21 22:08:38

广东省湛江市第十五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中指出:人类自希腊以来的

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其中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即古希腊城市

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设计让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作者认为古希腊城市设计()

A.缺乏自主创新的设计理念

B.受到了民主政治的影响

C.便利了公民商业贸易活动

D.体现了朴素的理性思想

参考答案:

古希腊建筑能够形成“声音的力量”特点,本身就是一种创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古代希腊城市

设计注重“让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信息,可知其设计特点体现了对人们参与公共活动的重现,再结

合所学知识,这种建筑特点符合古希腊举行公民大会的需要,因而是民主政治影响的结果,故B项正

确;尽管古希腊商业贸易发达,而材料反映的建筑特点没有体现商贸活动,故C项错误;理性是近代

启蒙运动时期才产生的,古希腊崇尚的是人文精神,故D项错误。

2.图8是“1955—2000年日本GDP增长率变化表”。下列关于图中圈出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

描述正确的是()C

A.采取了“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B.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C.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

D.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参考答案:

3.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

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

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参考答案:

【详解】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根据材料,周恩来认为中国要积极发展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关

系,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选C项;A项表述错误,不

符合这一时期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新型区域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方

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

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D.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

参考答案:

1/8

5.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载:“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

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10月13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

不能悬卷”,晚看《共产党宣言》。由此推测上述日记的年份最有可能是

A.1911年B.1915年

C.1923年D.1949年

参考答案:

6.“科举制在形式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竞争,为大批的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

的途径。”材料主要说明了科举制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实现了社会阶层平等

C.加强了中央政府执政力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下层人士”“入仕为官”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科举制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了参政的平等,但不能说明社会阶层平等,B项错误;C、D两项虽是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但

与材料的主题不符。

7.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

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

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参考答案:

8.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

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

汉时期的田庄

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是分封制度的延续

参考答案:

东汉的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都是相当严厉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而且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是

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故A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比较得出东汉田庄的管理方式

是否落后的结论,故B项排除。C项说法夸大了田庄的作用,排除。王国问题与东汉田庄无关,故D

项排除。

9.右图所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哪一机构组织进行磋商解决

A.世界银行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

参考答案: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

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

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1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辩证地分析东西方文明碰撞

C.要客观评价西方侵略的影响

D.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参考答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根据材料信息“客观上成为

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西方侵略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具有客观进步作用,由此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对

于西方侵略要理性对待,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故A 项错误;材料中

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反侵略者”是“落后者”,但作者强调的是西方侵略的客观进

步作用,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故B 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故D 项错

误。

2 / 8

w w w .

11. 康熙四十九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

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参考答案: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在贸易往来。根据常识,上海与东北的贸易属于国

内长途贩运贸易,这种贸易不是个案,故答案为D 项;材料无法提供城镇商业方面的信息,A 项排

除;B 项说法史实常识性错误,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制相当严格,排除;C 材料没

有体现以地域为中心和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方面的信息,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精准简约提炼信息——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在贸易往来,这是

前提;据此透过想想看本质,推导背后的根源或本质——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这是关键。此外,

准确理解一些历史概念,例如,明清商帮等。

12. 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

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这次

会议是指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参考答案:

考查中共八大。由题目中的信息“这个党(即中国共产党)……相当有把握地领导……把农业的中国

推向工业化”可知此次会议应为建国后的某次会议。故排除A 项;CD 两项是改革开放后召开的会议,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中共八大提出了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主要任务,

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良好开端,故B 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13. 以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1946 年6 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

位,1950 年11 月上升到81%。1948 年1 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

的扩张。以上数据说明()

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

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

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

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参考答案:

14. 哥伦布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作为开拓者,他“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

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

又有旧时代的烙印”。其中对“有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B.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C.体现了敢于冒险的精神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参考答案:

15.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B.尊崇道统C.心外无

理D.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

16. 1945 年,黄炎培曾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

率。”****找到的“新路”是

A.实行“工农武装割据”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C.实现社会主义民主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

17.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对其相关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

3 / 8

w w w .

昭君出塞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入藏

A.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

B.分别促进中原与北部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C.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

D.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

参考答案:

18.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

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

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A

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参考答案: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中汉和帝下诏提出,幽州、并州、凉州边界地区人

口稀少、边役繁重、士人进仕途径狭窄,主张“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增加在上述地区举荐孝廉的

比例,其目的在于笼络边远地区的百姓人心,故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儒家思想的信息,故A 项错

误;地方选官中滥竽充数的现象存在,但并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增加部分地区比例,故C 项错

误;增加在幽州、并州、凉州边界地区举荐孝廉的比例,并不能说明平衡南北,故D 项错误。

19. 1893 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言论只是在议会中引起

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 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

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德国

A.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君权受公共舆论制约

C.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D.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

参考答案: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导致民主政治发展,材料中现象说明德皇对于议会

的干涉已经不符合德国经济发展的潮流,D正确;A是1871 年已经确立;B 中公众舆论不符合材料主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