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中试卷图片大全(初中试卷图片可打印)

80年代初中试卷图片大全(初中试卷图片可打印)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2-02 01:26:48

《童年忆事:我的父亲母亲》系列文章计30篇,描述了一幅七八十年代中国中部农村生活画卷,请搜索微信公众号“游游走走 故事下酒”阅读全文。照片均取自网络,涉权删除。

艰难求学篇

032

杨林中学每天的生活从“早餐”开始,“中餐”后稍事休息,“晚餐”却并不是结束。

17、8岁的孩子们正长着身体,那时又严重缺吃少喝,三餐,就成了大家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节点,围绕这 3 顿饭也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父亲一般六点钟起床,经常是学校起床最早的。在他各处巡视之际,老师和学生们也陆陆续续地醒来,而此时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夜幕也还没有完全散去,晨曦笼罩着校园,一片静寂。

学生宿舍最先热闹起来,学生们一个一个爬起床,快速地洗脸刷牙,成双结队到教室里晨读。教室晚上是不关门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熄灯,最后一个学生离开也没有准确时间。

晨读,要大声读出来,语句读出来才有感觉。不是朗诵,但也很投入,虽然教室里此时已经嘈杂一片,但“用心”自然会屏蔽掉别人的声音。

读在嘴上,更要记在心里。

进入高二尤其是临近高考,是否在教室读书并不重要,学校也不做硬性要求。农村的孩子们都太努力,不需要老师督促,实际上老师更多在提醒大家注意休息。准备高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身体的保障。

所以晨曦或傍晚时分,校园里往往东一个西一个全是学生,大家拿着书本,默默记诵,或者成双成对,互问互答。安静而又紧张。

晨读半小时,有饥饿感的时候,早餐时间差不多也就到了。此时,班级值日生会早早地等在厨房门口,等候付师傅的指令。

早餐一般是稀粥,稀到不能再稀的粥。为节省熬粥的时间,往往用昨天的剩饭煮成。煮好后还不够,会用粗大的皮管子往里兑自来水,小半桶粥马上变成一整桶,能照见人影的。

装粥用的是大木桶,刷了油漆不会渗漏,50-60公分高,要盛满全班50多人的早餐。每班一个桶,值日生负责抬到班级门口,搅一搅,一人一勺地分发。如果来得晚,经常桶干见底,吃不到的。碗自然是学生自带,以铝制饭盒为多。

有一天,值日生舀着舀着,桶底嚇然出来一只死老鼠。只是惊愕一下,也不会大惊小怪,拎出死耗子继续分粥。恶心的同学把已经吃了半碗的粥倒掉,不恶心的同学继续若无其事地喝粥。

大米是学生们从家里背过来的,每天交2分钱的柴火钱。如果背不动,就带着钱和粮票交给管帐的龚老师。这都是父母的血汗,舍不得浪费的。

喝粥配的是咸菜,咸菜也是自己从家背过来,无非辣萝卜、酸萝卜、萝卜樱之类,要慢慢吃,因为回家至少要在一周甚至两周之后。南方夏天热,咸菜放着放着就长了霉,那也舍不得扔掉,好歹嘴里会多一点味道,粥实在太寡淡了。

有的同学会带红薯作为零食,方言叫“苕”,和普通话“傻子”同意,可以生吃的。也是舍不得吃,经常被老鼠吃一半,人吃另外一半。

意犹未尽地吃完早餐,上课时间也该到了。铃声响起,大家快速地回到教室,而老师早早就在教室等候了。

到了高二,课程其实早就学完,几乎全年都是复习对付考试的阶段。老师以讲题为主,分析过去的高考试卷,或者猜题。同学时不时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多是老师刻意点的名,比如上课分心“打野”的,成绩不怎么好但又必须重点抓紧的。实在都不会,才会叫优秀学生起来做示范,老师再接着学生的回答继续往下讲。

一堂课往往只讲一半,另一半是现场考试。其实也不是考试,就是试卷模式的作业而已,只不过是当场分发当场收卷,还要限定时间的。卷子收上来,老师经常当场判阅,就发现的问题,或是普遍问题或部分同学的问题,下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每天都要做很多份试卷,堆在课桌上,上面打着红红的勾或叉,堆得老高老高。这些试卷以后要拿来重点复习,不会轻易扔掉的。红笔是老师专利,多年后拿起都会想起学校。用“题海战术”对付高考的办法一直持续到今天,算是成功经验。

高考的年头多了,试卷也多得不可胜计,全国各名校的试卷满天飞。但早年,尤其是1977-1980年,想找一份学习资料可不容易,据说天门教育局为此花了不少力气,全国各地到处搜罗资源分发给各学校参考。

也是,那时候连高考试卷的出题规律,各学校也还在摸索呢。

理科简单直接,数理化往往只有一个答案,虽然解法可能不同。文科论述题为主,读读书多少也知道一点的,不知道答案可以胡说八道,所以老师判阅会抓要点,几个重要的点答对就可以了。

有时候教室会很安静,学生们静静地自习,老师在或者不在都一样。此时,经常有别科的老师冲进来,拿着教材就上了台,却发现有当课老师坐在后排,于是尬尬地笑:我看教室没老师,以为是自习时间……于是都笑。虽然友好,但抢占学生们的自习时间是老师们特别热衷的事情。

老师之间也是比着的,哪科成绩普遍好或者不好,不是奖金上的问题,那时候也没几个钱,但荣誉是要捍卫的。

在杨林中学,中考、预考、高考,凡统一考试成绩出来,优秀教师评选以成绩为第一标准,荣誉远胜于金钱。在这里,混日子的老师是生存不下去的。

学生也一样,也是比着的。考试成绩会用毛笔写在粉色纸上,贴在教室后面墙上,或者直接贴在黑板旁边,时刻刺激着大家的神经。谁第一谁第二,谁名次上升谁名次下降都一目了然。老师公布成绩的时候,优秀生志得意满,像我这种差生开始觉得脸红,后来基本就麻木了。

学生其实也还都是孩子,有争强好胜之心。在高考与全国学生竞争之前,同学之间竞争则是眼前的事。或者根本就还没有看见外面有大千世界,只看见眼前的第一第二第三。

于是有心眼儿多的同学,会跑到老师那里说谁谁谁的坏话,或者造个谣,说谁谁谁在谈恋爱。

谈恋爱这事现在再普遍不过,最多被称为“早恋”,教育教育就行了,青春期不谈恋爱才奇怪呢,可当时那个时代,被人家说谈恋爱就像被人骂成婊子一样,相当地打击人心,有的同学甚至会因此一蹶不振,成绩大幅下滑,痛失高考机会。都是孩子,你能让他们有多大的承受力呢?

但其实,那时候谁有时间谈恋爱啊,男女生经常话都不说,教育的环境,学习的压力都不允许。风言风语自然有,但也都是猜测,或者情敌之间较劲而已。有一次,我班上就有男同学在黑板上写了几个简短的词,暗示另一名男生和某女生之间有嗳昧关系,结果直接开吵,直到老师进来才平息。

“恋爱”这个词在当时是一个绝对禁用的词汇,青春期男女不春心萌动本身就违背人性,父亲和老师们不得不重点关注,只要发现苗头就往死里整,做各种思想工作。恋爱是大忌。

也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懂什么啊,上了大学也一样不懂,恋爱四年又如何,毕业就分手几乎成为定律。武汉大学的开放与自由在全国高校中数一数二,但我刚进校时校方也一样杀鸡给猴看,公开开除过一个河南怀孕的女学生。我与老马还有另外两名女同学的故事也带来了很多麻烦。至于现在,8人睡一个宿舍住16人的事情也偶有发生的。

上面这张照片就是80年代某中学的一对恋爱男女,分开坐着,各自学习,静悄悄地在一起。那个年龄说不明白男女,就是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据说后来他们终成正果,结婚生子,可惜却没能走到最后。

上午要上3节课,45分钟一堂课,中间休息2次,各15分钟。课间休息时老师偶尔会把埋头学习的学生们轰出教室,让大家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

在操场上走一走,或者闭目听听广播室通过高音喇叭播放的轻音乐,享受短暂的没有学习的时光。

中饭时间就要到了,学生们早就饥肠辘辘,心不在焉地读书,等候值日生去厨房取饭。离家近的学生中午回家,住校的学生就等着值日生了。

值日生是班上男生轮流做的,一般不用女生,这些重活儿,需要争争抢抢的活儿,还是蛮照顾女生的。到了中学,教室卫生不再像小学那样每天放学必做,偶尔动员全校大扫除,但并不多,时间还要用到功课上呢。

学生们忙于读书时,付师傅在厨房也是前前后后地忙,既要蒸米饭又要准备大锅炒菜,还要收拾厨房洗盘洗锅,够他忙的。最早食堂只对教师开放,还忙得过来,后来住校学生越来越多,于是申请了一个帮手,两个人就从容得多。

在我眼中,付师傅是一个相当平和的人,不过我的看法并不能作数,学生们似乎普遍并不太喜欢他,蒯菜时勺一抖满勺往往就成了半勺,让大家心里那叫一个疼。现在想其实我觉得大家应该理解他,一个人要面对全校师生,每人问一句对他就是千百句,换谁脾气都不一定好是不是?

南方主食以米饭为主,最早是一个个小土钵装上米、盛上水,放在大蒸笼里蒸熟,说每个4两,实际上可能并不够,有多有少也再正常不过,就看运气了。

后来学生多了,于是4人一份,用洋铁盆盛装(其实是铝制盆),蒸熟后按各班提前预定的数字分配。值日生抬着数十个洋铁盆回来放在讲台上,不用分发,学生自取。

洋铁盆直径大约1尺半,一盆4个人的量。因为盆摞着盆蒸熟,米饭总是压得平平整整。用筷子划一个“十”字,正好4份,各人自取一份就好。

大家围着分配时一般比较公正,如果凑不够4人,划十字时筷子稍稍偏一点,或者上面很正下面却歪斜过去,从底下掏对方一点米饭过来,算是小心眼儿了。

学生可怜,正长身体的时候,多吃一点倒也无可厚非,但晚来的学生就惨了,最后一份往往最小,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随时要倾倒的样子,它的主人会嘟嘟囔囔,无可奈何。生气了,就问谁分了这盆饭,自然是没人承认的。只好自认倒霉,下次早早就守在饭盆前。

有时候因为放水太少或者冷热不均,饭是夹生的,可夹生也不能浪费,边嘟囔边吃,难以下咽也是要吃的。

还是就咸菜下饭。家庭富裕一点的同学会去食堂买菜,也多是青菜萝卜豆腐之类,5分钱一份。如果有肉,那至少1毛以上了。这比咸菜下饭还是强得多。

农村孩子普遍家贫,哪有钱买菜呢?有一次同学们集体烂嘴巴,应该就是维生素缺乏的缘故。农村居然缺蔬菜吃,也是时代特色。

老师和学生买菜的窗口不是同一个,并排,互相可以看见,但菜基本都是一样。偶尔付师傅会按教师们的意见开个小灶,炒个肉片炖个排骨之类,大多数老师也吃不起,父亲自然也是吃不起的。

我和哥哥,还有父亲3人吃一份菜,父亲往往夹一筷子就走,去哪里不知道,估计跑别的老师那里蹭菜去了吧。后来哥哥入了学生们的伙,我就和父亲两个人混了。有段时间父亲对我的成绩气急败坏,也把我轰到了学生堆里,一切自理。但时间并不长,经济上他承担不起,一起混还是要便宜一些。

如果小灶没卖完,老师们都吃过了,或者付师傅喜欢的学生过来,一般会买到一点残羹,要快速吃进嘴里的。

端着饭盆回宿舍吃饭。

学生宿舍很大,是教室用砖堵上窗户改建而成,吊着几盏白炽灯,昏黄无比,不像教室用多个灯管,总是白亮白亮的。大家在教室时间更多一些,宿舍只是回来吃个饭睡个觉而已。

住校学生太多,高低床密密麻麻地摆放,只留出窄窄的过道。宿舍里非常潮湿,地面永远是湿的,就像有人把水直接泼在了地上一样。地面用泥土碾压而成,经过多年踩踏倒是结实,但也坑洼不平,走起路来歪歪斜斜,不过走多了也会本能地避开雷区。

最难受的是宿舍里散不尽、逃不开、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味道。

学校没地方洗澡,睡觉前最多用水擦擦就得,懒的学生根本不洗,宿舍里什么味儿都有,汗臭、脚臭、内裤臭、发霉的腌菜臭,被子也臭。大家都在青春期,被子里什么味道心知肚明,各种味道最终混合成“宿舍味道”,乍一进去令人作呕,不过多呆一会也就习惯了。

阴暗潮湿加上臭,自然成了老鼠们的天堂,每当夜深人静,或者学生们去了教室,宿舍就成了它们的天堂,成群结队地出来活动,甚至有人在也不怕。如果你生了病,一个人躺在宿舍里休息就会看到它们鼠头鼠目、大摇大摆出来寻找食物的场景。

学生们自然把食物藏得严严实实,但老鼠们总是能够闻到味儿的。逼急了大家就找耗子窝,指不定从哪个角落里掏出很多还没长毛还没睁眼的小东西,狠狠摔在地上以发泄愤怒。

学生宿舍糟糕的卫生条件后来直接导致了一场长达3个月之久的疥疮大流行,整苦了全体师生,成为杨林中学每一个人痛苦的记忆。

在网上找到一篇回忆天门黄潭中学学生宿舍的文章,所陈述的状况和杨林中学差不多。

黄潭中学学生宿舍也是平房,密密麻麻摆满高低床,地面也是泥面,凹凸不平,有些小洞,那是老鼠的家园。曾有同学以水灌之,奈何狡“鼠”三窟,还是赶不走。才一入夜则老鼠便自由行动,或在房梁上奔跑而过,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有时早上醒来,发现被子上,衣服口袋里都有老鼠吃剩下的食物。夏天宿舍里满是跳蚤,会咬得人身上大包小包,奇痒难忍。头发里长虱子,洗头就能看见水盆里漂着的一些黑色小东西,大拇指一压,啪的一声响,里面还有血。

同学们都睡下铺,两人睡一张床。为什么不睡上铺呢,原因有二,一是两人睡一个铺可以共用一床铺盖,二是宿舍漏雨,上铺经常被雨水打湿床。

学校是寄宿制,开学时家长背一袋米交给学校食堂,学校用搪瓷把缸蒸饭,蒸好用大筐抬过来。吃什么菜呢?学生自带酱菜。有一个女同学装酱菜的罐头瓶子被老鼠撞到地上打破,菜也被老鼠吃光,哭了很长时间,这意味着她这一个星期只能吃白饭,罐头瓶子打碎,估计回家还要挨父母打,唉,可怜。

冬季没有跳蚤了,但严寒难耐,没有取暖装备,手脚耳朵全部冻了,先是肿,然后是烂,最后流黄水。

天门是状元乡,学生以苦读出名,学生们每天六点起床在操场上做操,操场没有灯,黑乎乎的如群魔乱舞。下雨天不做操,到教室早自习。学校经常停电,学生自备蜡烛或煤油灯等,但价格比较贵,买不起,于是学生都用墨水瓶自己制作煤油灯。装上煤油,塑料瓶盖上挖个洞,用一块小的铁皮裹住一截棉线当灯捻子。蜡烛烧完也不丢,把油集起来装在小铁盒里面,用棉线当捻子继续用,光很微弱,一灯如豆。

突然想起一个段子:中国人的一生,长大了就好了,上学了就好了,毕业了就好了,结婚了就好了,有孩子就好了,孩子长大了就好了,孩子上学了就好了,孩子毕业就好了,孩子结婚就好了,退休就好了,死了就好了……

永远是轮回,中华民族实在是太悲凉。不知道是否有人思考过如此轮回的根本原因,怎么样才可能良性向好?

中午休息时间并不长,吃完饭能小睡片刻是一种奢侈,下午课的铃声就会把梦中的同学们惊醒,翻身下床就往教室跑。然后,上午上课的情景全部再现,不过下午课会多出2节,学生们会更累。

于是盼晚饭,洋铁盆装着的米饭再次送来,再划一次“十”字,再分一次饭,再一次嘟嘟囔囔,不过这一次会轮到另一个同学了。

夜幕缓缓合拢,夕阳慢慢沉到西边的树后,到了晚自习的时间。住校的学生们再次来到教室,回家吃饭的同学也早早地回来。

说是自习,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老师们争先恐后地抢学生时间,分配不均意见不小。为公平起见,教务主任魏老师把自习时间也排出了课表。不过上起课来并没有白天那么严格,自习时间还是多一些。

如果某位老师生病或者有事不能来上课,完全不需要找老师代课,也不必跟学生们道假,在窗外窥伺已久的其他老师自会欣喜地进去填补。学生们也早已习惯成自然,看进来的是哪个老师拿出相应的课本或考卷就行了。

占用学生们的时间,是每个老师最乐意做的事情。

晚自习一般不会低于3小时,也就是3节课。毕竟有些学生住家较远,走夜路不安全。那时候社会秩序还好,没听说学生遭遇打劫之类的事情。偶尔有校外流氓前来骚扰,父亲和董师傅就会出面解决。学生内部因为生活摩擦也会有小的争斗,但基本都是悄悄进行悄悄解决,不会演变成大戏,没人不惧怕老师们,也没人不惧怕父亲。

教室的灯一般会亮到12点,以前还节电关灯,临近考试也不考虑节电的问题了,反而是老师轰着学生们去睡觉。学生们睡觉了,老师们才好睡觉,父亲也才好睡觉,他要等全校熄灯,和董师傅一起巡视全校,防止火灾防止漏电,然后才能安然躺下。

次日早晨,厨房的灯火是最早亮起来的,会有一个女学生早早等在这里,她要借着厨房透出的灯光看书学习。

杨林中学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图片均取自网络,涉权删除)

游游走走故事下酒 人生是一本书,如果不去旅行你就只读了其中一半。带着故事带着酒,在人生的路上游游走走。413篇原创内容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