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深夜11点半,家住鼓楼区的市民王小姐在龙江体育馆进行了第四轮核酸检测;
8月4日清晨7点半她在苏康码上查询到了自己的检测结果——阴性。
从采样到在健康码上查询到结果,所用时间正在缩短,这离不开试管上那一张张条形码,更离不开条形码背后的大数据系统,和24小时不休息的“全链条”工作人员。
在南部新城城中片区EPC指挥部核酸检测点,每根试管上都有对应的条形码。南报融媒体记者 孙中元摄
记者采访了相关工作人员
揭秘小小的条形码
如何快速串起核酸检测全流程
☟
核酸检测每一步
背后都有个条形码
核酸采样工作从一张小小的条形码开始。
市民有序进行核酸检测。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华 摄
王小姐记得,她进入龙江体育馆后,10人一组来到负责信息登记的志愿者面前。志愿者拿出一支试管,扫描上面的条形码,随后扫描10人的身份证信息。
就这样,这10人的核酸采集数据和这个条形码“绑”在了一起。
随后,采样点工作人员将装满咽拭子的试管装进采集箱,并贴上“箱码”。运输车队赶到后,扫码装车,运送至各核酸检测实验室。
目前我市已有80多家机构提供核酸检测业务,每家实验室收到采集箱后,先扫“箱码”确认,再扫描试管上的条形码开始检测。如果检测出阳性,第一时间上报相关部门,其余阴性数据继续进入系统随着条形码流转。
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收到检测结果后,根据条形码归属,传送至各个区疾控部门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区疾控部门还要上传至国家相关网站再次审核。
这一轮审核后,市民可以在健康码、国务院小程序中查询到自己的核酸检测结果。
千万份样本
每一份都可视可控可查可溯源
就在王小姐进行核酸检测的同时,她的信息正随着志愿者的“扫码”,同步传输到南京市核酸检测信息系统中。
昨天上午,在汉府饭店内一间由餐厅改成的办公室中,几十名工作人员围坐在圆桌前,操作着面前的笔记本电脑,整个大厅寂静无声。
电脑屏幕上,采样人数、送检人数、接收人数、检测人数……一个个数字正不断跳动。
“这就是我们的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平介绍道,“每扫一次码,我们的后台数据就会变动一次。”
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共采集924万份样本;第四轮核酸检测,截至昨天上午7点,已采集到592万份样本……这么大的数据背后,只有70多名工作人员全程跟踪服务,但因为有小小条形码的“助力”,每一个步骤、每一份样本都实现了可视可控可查可溯源。
为了让市民尽快拿到核酸检测结果,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对核酸检测全流程都有时间规定——
陈平说:
“比如从采样到实验室出结果,需要控制在6小时内;实验室每2小时需要上传一次检测结果。”
如今,只需要36小时,市民就可以在手机上查询到自己的核酸检测结果。
实时掌握核酸检测人员数据,也便于基层了解是否全员检测。每天,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信息组工作人员会将系统中的采集人数数据发送给公安部门,公安部门将其与辖区居住人口数据进行比对。
“我的居住地址和户口地址不在一起,前几天我接到了居住地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问我第三轮核酸检测有没有做,我们这套系统还是很准的。”陈平笑着说。
燕子矶街道太平村社区核酸检测点,市民正有序排队进行采集。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华摄
倾听市民诉求
开发新系统迅速投入使用
其实,在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时,市民是看不到自己检测结果的,只能相信“没有结果就是好结果”。
不少市民反映,既然做了核酸检测,还是想知道结果。但受当时核酸检测系统的局限,这个诉求很难实现。
为了满足群众需求,7月下旬,新的核酸检测信息系统搭建工作正式启动。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大数据与云计算室王玉申:
“我是7月22日接到任务的,公司技术团队连续奋战,7月25日,新搭建的南京市核酸检测信息系统正式上线。7月27日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查时,该系统首次投入使用。该系统统一采集、上传、处理,提升了核酸检测的效率和数据准确性,为基层一线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力保障。”
内容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茸
图片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 孙中元 张华
来源: 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