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分析]
本道试题的材料摘选自《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中的《说工具》一文,该文发表于1963年。文章首先说明“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随后说到“语文课本的文章应当怎样教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充分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试卷选用600余字作为阅读材料,介绍了三位教师对于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课程目标,要求考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根据这一目标,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与言语运用能力。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__________,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试题17]
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干打雷不下雨
C.前怕狼后怕虎
B.又吃鱼又嫌腥
D.首尾不能兼顾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提出“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相关语境中解读俗语、理解俗语语义的能力。
[试试分析]
俗语是一种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而形象,大多数出于劳动者的创造,反映生活中的经验与愿望。
作为干扰的A项“干打雷不下雨”,又可以写作“干响雷不下雨”,比喻只是营造声势,却没有实际行动。这显然与文本下文的“准备下失败的退路”语意不合,是错误的。
B项“又吃鱼又嫌腥”,比喻既想得到利益,又怕沾上坏的名声。这也与下文的语意不相吻合,是错误项。
D项“首尾不能兼顾”,是常用语“首尾兼顾”的化用,表示起始与结尾不能同时照顾周全。这同样与下文所说不相吻合,也是错误项。
C项“前怕狼后怕虎”,又写作“前怕虎后怕狼”,形容一个人顾虑重重,胆小怕事。这一俗语与上下文的语意吻合贴切,是准确的。C项是正确答案。
【试题18】
18.文中画波浪线(横线加粗)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参考答案】
语句:④;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
【试题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2条要求“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这道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于语言叙事角度的认识。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文从字顺,注意保持同一句子内部的叙事角度一致是较容易做到的,但要保持不同句子之间叙事角度的一致而不出现错乱,从难度上看,则是较高的要求。文中说到:“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这些话显然是以古人作为主体进行叙事,故而文本中它的先行铺垫文字“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无疑也应该从“古人”说起,以保持主体一致,应该说成“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才能前后衔接流畅自然。此外,“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这个句子,由于主语“我们”后随即出现“不能”,致使“我们”与“古人”不能视为并列主语,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分明,难以在意义不变的情况下互相对调,这也正说明“我们”与后文的“古人……”叙事角度无法保持一致。如果要求叙事角度一致,只有将句子④修改为以“古人”为主体的“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这样,修改后的语句就能与下文的叙事流畅衔接。需要说明的是,原文并没有什么重大错误,题干只说是“表述不当”。考生在日常写作训练时需要注意语言衔接的问题。
本道试题与1992年高考语文全国试卷中的一道试题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可以说是在当年试题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199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6题:
填入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汇编者的试题解析说:全句是以“小明”为主语,后面各分句是承前省略的承接复句。“(被)从床下拽了出来”“(被)送到幼儿园”的主语都是“小明”,不是“妈妈”,只有B项可使前后的主语保持一致。C项中前一分句的主语是“小明”,而后一分句的主语却偷换成了“妈妈”。
[试题19]
19.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笠翁”的句子(3分)
示例二: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2分)
示例三:“刻舟求剑”的成语(1分)
[试题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3条要求“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材料中有一处空缺,要求考生根据上句“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仿写出一句“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之类的表述。这道题的答案,除去结合全文意思来看外,主要根据“曹植《七步诗》......”一句的构成,注意包含四个要素。一要有“破釜沉舟”的“舟”字;二要与“豆在釜中泣”相对应而形成一个现成句子;三要有作者的姓名;四要有诗文的题目名。当然,这四条是获得满分的标准。考虑到考生作答的种种情况,又可以依据答案的不同,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给予不同的分数。例如“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给3分;“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给2分;““刻舟求剑’的成语”,给1分。不含“舟”,或虽含“舟”但内容错误的,则不给分。
[试题20]
20.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5分)
[参考答案]
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
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
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试题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5条要求“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
仔细阅读分析三位教师的讲解,可以从讲清字词、讲解道理,以及通常使用、讲解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一位教师:虽然讲清了道理能够鼓舞学生前进,但未能解释字词。第二位教师:讲清了词义和变化,但未能讲清成语的整体含义及用法。第三位教师则把知识、道理结合较好,从效果上看,解说全面,简明扼要。总之,三位教师讲得都对,第一位讲的那番道理,第二位讲的那些知识,对学生都是有用的。不过,如果只讲道理,不解释字句,不够明白;如果只讲字句知识,效果也不好;第三位好一些,把知识和道理结合起来了。
[试题21]
21.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一鼓作气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参考答案]
“卧薪尝胆”示例:
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
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庖丁解牛”示例:
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
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
“一鼓作气”示例:
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
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试题分析]
这三个成语对于考生来说,均是耳熟能详的,其中“庖丁解牛、一鼓作气”分别出自统编高中、初中语文教材。这道试题是考试引导教学、考教衔接的范例。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将知识与道理结合起来,答案分为成语原意与后来的用法两个部分。
例如“卧薪尝胆”:先讲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在柴草上,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再说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再如“庖丁解牛”:先讲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再说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
又如“一鼓作气”:先讲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士气逐渐衰竭;再说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