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知道试卷是出自哪本书(如何知道一张卷子出自哪一套试卷)

怎样知道试卷是出自哪本书(如何知道一张卷子出自哪一套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28 14:43:27
引子

大清咸丰八年(1858)十二月的一个清晨,北京气温凌冽,当阳光升起的时候,人们发现,文渊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柏葰的门丁靳祥,已经在夜间悬梁自尽。

人们议论纷纷,认为靳祥的自杀,是想以一死保住其主子柏葰。

柏葰,巴鲁特氏,字静涛,蒙古正蓝旗人,道光进士,为道光、咸丰两朝重臣,是正一品的高官。他被选为戊午年(1858)八月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该场科考被查出舞弊,史称“戊午科场案”,作为主考官,柏葰接受靳祥请托,为一名考生调换了试卷。靳祥的自杀并没有保住柏葰的性命,1859年3月16日,他被送往菜市口开刀问斩。

戊午科场案是咸丰朝第一大案。舞弊案案发,赖于清朝磨勘制度的威力。

故宫博物院藏咸丰画像。他下定决心斩了参与科场舞弊的一品大员柏葰。

戊午顺天科考,主考官为考生调换试卷

科考是国家抡才大典。它是官员产生的“主路”和“正途”,各级官员大都由科举之途产生。清朝十分重视科举考试,并加以倡导和鼓励。科考舞弊则不仅会危及制度本身,还会影响社会治理效能。乾隆在一道上谕中曾说:

夫国家之所以重士者,谓其品行端方,足备异日公卿之选。若苟且侥幸于目前,而始进不正,贻笑终身,尚安望其受爵服官,克自树立,为朝廷有用之材乎?

乾隆的话说得很明白,意思是国家取士、选拔官员,是以德为先,其人必须品行端方,如果靠舞弊而取得功名,这样心术不正的人,你怎么指望他做官后会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呢?

科考是做官的敲门砖,在清朝的时候,一个人考中举人,即意味着他在科考之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不但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也有了中进士的机会。凡是中式的各省举子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中式的叫做贡士,贡士再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中式的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叫做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一百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一旦中了进士,成功“上岸”,光宗耀祖不说,其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社会名望等基本就都有了。

民间游戏状元筹道具,深刻反映了科举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体现出了科举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样的诱惑下,一些读书人便动歪脑筋,冀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功名。

1858年为农历戊午年,是乡试之年。有个叫罗鸿禩的考生,送给兵部主事李鹤龄200两银子,通过他结识了同考官浦安,又送给浦安300两银子,浦安找到了柏葰的门丁靳祥,请其关说恳求,柏葰答应了,便调换了罗鸿禩的试卷使其中举。一番运作之后,罗鸿禩成为顺天乡试第二百三十八名举人。此人直接将主考官柏葰拖下了水。

如果在清朝以前,故事大概率到此就结束了。罗鸿禩成了举人老爷,其试卷就被永久封存了出来,其中的问题,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了。

但他遇到了磨勘制度,于是此案败露。主考官柏葰被送往菜市口开刀问斩。柏葰以下,弃市、流放、革职的达到九十多人。

磨勘制度的运作原理和效果

清朝承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为进一步防止和纠检作弊,清朝在科举制度中,增加了一道磨勘程序。

何谓磨勘?磨勘是清朝对乡试进行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制度,即对乡试和会试后的考卷进行复查。

此制度始于顺治二年,按规定,各地乡试发榜后,各省主考、监临、布政使及知府等官应一同在场,把中式举子的朱墨卷包封盖印,即日起程解送礼部。朝廷派人复查各省交来的试卷,看看试卷中有无抄袭成文、文体不正、不避名讳、不尊传注等情形,如存在上述情形,则按程度深浅对考生和考官分别给予处罚。

磨勘官由吏部尚书在乡试揭榜前请旨派出,多由都察院五品以上科甲出身之官员和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充任。

磨勘的过程,对于考生、主考、磨勘官而言,都是须臾不能松口气的过程,因为这一制度覆盖了科考的全流程、各环节,任何人出错,都会受到处罚:

①考生。若考生的试卷被发现有文理悖谬、字体不正、朱墨不符,对非所问者,黜革除名。有不避圣讳、以行草誊录、四书文过700字者,罚停一科至三科不等。比如,乾隆二十四年,北闱第四名边向禧卷中,有“饮君心于江海”句,磨勘官秦蕙田认为这一句话“芜鄙杂凑,不成文义”。下礼部议,边向禧停会试5科,主考官罚俸。再如,同治庚午科乡试,顺天解元李璜纶第二场经文某篇,抄袭成文,中式后畏磨勘而自行检举。

再举个例子,北宋嘉佑二年,苏轼凭借《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高中进士,在该文中,苏轼临时胡编了一个尧帝的典故,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主考官欧阳修觉得写得很棒,但不知道这典故出自哪本书。后来苏轼来拜见,欧阳修就问他出处,结果苏东坡坦然相告这是自己编的,这事就过去了。由于磨勘制度的存在,如果此事发生在清朝,苏东坡会被革除功名,还会被罚停科考一至三科。

②主考。各省乡试试卷送到礼部后,磨勘官先看各省题目,若主考题目出错,则对出题的考官进行罚俸处理。主考出的题目没有问题,也不能松口气。若其取中的试卷存在问题,也会跟着考生受处罚。具体而言,若举子因文字黜革一名,同考官革职,主考官降二级调用;二名以上,同考官革职拿问,主考官降三级调用,或革职。

③磨勘官。为了让磨勘官尽心磨勘试卷,乾隆十一年,要求磨勘官在磨勘过的试卷上签名,以分清责任。这还不算完,又设复勘制度。复勘大臣哪怕只要发现一处磨勘官没看出的错误,则磨勘官就会被降一级。如果这个磨勘官磨勘山东省的试卷,一处错误都没有发现,礼部即将该磨勘官存记,下一科仍旧派此人磨勘,若仍未签摘一卷者,罚俸一年。若发现的错误多,则交礼部议叙。乾隆末年,宫焕文、阎循琦、朱丕烈、朱稽挑剔特严,指责特多,被称为“四大魔王”嘉庆年间的辛从益、同治年间的梁僧宝,也都得“魔王”称号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磨勘制度对考生、考官、磨勘官都具有制约作用。可以说,磨勘官是保证磨勘制度正常、有效运转的核心,磨勘制度监督的重点对象是考官。若发现错误,科举链条上的每个人都会受到处罚。

被磨勘发现的戊午科场案

戊午顺天乡试举行之后,中举者的试卷被包封盖印送往礼部。礼部指派磨勘官对所有试卷进行复查。当磨勘官阅至罗鸿禩的卷子,大惊失色,罗卷无一可取之处,光是错别字就有300多个。

主考官虽然是朝廷一品大员柏葰,但磨勘官还是毅然决定将此事上报。

咸丰帝心存怀疑,觉得以柏葰的才华和地位,他录取的举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问题呢?于是,他派太监到礼部调取罗鸿禩的试卷。

顺天贡院明远楼及文昌槐。戊午顺天科考,即在此举行。

当他看到满纸错字的试卷时,勃然大怒,立即让罗鸿禩到南书房重试,重试的文题是“不亦乐乎”,端华、肃顺监考。题目出自《论语》,一点都不偏,可以说很“大路”,很多举子平时都会用这个题目来练习写作。结果罗鸿禩这个草包交上了一篇错漏百出的文章,咸丰帝看到后也被惊呆了,这样的人也能录取?此案遂被定为“通关节”,咸丰下旨让刑部一查到底。

这一查发现问题不少,磨勘官还查出此次中举的戏子平龄试卷中的问题。平龄试卷草稿不全,诗文策内误字疵谬太甚。最终磨勘官发现顺天乡试中的问题试卷多五十份以上,连副考官程廷桂的儿子程炳采也参与了舞弊。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六日(1858年12月1日),主考官柏葰被革职,担任此次副考的户部尚书朱凤标、左副都御使程庭桂双双被解任,听候按律从严惩办。

“戊午科场案”一直到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1859年3月16日)才结束。此日,朝廷下旨:

科场为抡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甚严,不意柏葰身任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有年,曾任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且系科甲进身,岂不知科场定例,竟以家人求情,辄敢撤换试卷,既有成宪可循,就所供情节详加审核,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泪,柏葰着照王大臣所拟处斩,派肃顺、赵光前赴市曹监视行刑。

与柏葰一起被处斩的,还有已革编修浦安、已革举人罗鸿禩、已革主事李鹤龄4人。革职降级9人,戍边8人,成为咸丰朝第一大案。

柏葰所书扇面,中有“人生如梦”的句子,菜市口被斩之时,这个一品大员是不是也会感慨“人生如梦”?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自开科取士以来,惩处舞弊考官不少,但斩杀正一品大员,这是空前绝后的一次。


结语

在磨勘制度的威慑下,考生作答会小心翼翼,不敢胡编乱造以存侥幸心理;主考不但不会乱出题目,在阅卷时,也不敢敷衍,尽量不让问题试卷出现在礼部,以免影响自己的俸禄甚至仕途;由于复勘制度的存在,担心受罚的磨勘官,在磨勘时,哪敢不尽心尽力,发现错误若不上报,倒霉的可是自己。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当磨勘官发现顺天乡试中满纸错字的中举试卷时,立即上报。于是戊午科场案案发,那些“通关节”的舞弊者被一一揪出,这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制度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柏葰等人被杀后,士林大快,寒士有感泣者,缪荃孙即曾对人言:“柏葰不死,吾辈穷酸,焉有登第之望。”自此之后,晚清科场风气为之一振,“乾纲一振,士气皆伸”。《清史稿》记载:“自此司文衡者懔懔畏法,科场清肃,历三十年。”


参考资料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5月版;

2.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

3.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6月版;

4.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月版;

5.谭伯牛:《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1月版。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读史得间”专注晚清政治经济史,欢迎关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