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订书针订试卷(订试卷怎么订)

怎样用订书针订试卷(订试卷怎么订)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28 13:16:14

文/戚利

初二以后,孩子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连续写过两三篇不错的文章。我意识到自己在对孩子作文指导这个舞台的不必要性,逐渐淡出了孩子的视野。临近期中考试,心里还是感觉有些忐忑不安,趁孩子出去上二胡课的空当,随意翻了翻孩子书桌上厚厚的试卷——这是孩子认可的检查方式,他经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千万别当着我的面看,你可以偷看嘛。”

“37”,一个刺眼的数字闯入我的眼帘。

作文是命题作文:《我的第一本书》,作文显然是重写过的,上面有语文老师零星的批注。方字格的稿纸压在试卷上,被仔仔细细地用订书针订好。

打眼一看,这应该是一个写物的文章,很多同学会把它写成说明文,当然,也无不可,文体并不重要。

透过对我的第一本书的了解,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写成一篇记叙文。描写一个你与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可以取自与它的相遇,相识和相知的过程。

故事的发生总要契合一个时代,契合一种思想,我们描写故事不只是为了要把过程讲清楚,其目的应着重透过对故事发展过程的描述,来阐述人性与社会。这种阐述其实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文章的立意。

审题是写作的开始,首先从分析题目的结构入手。

分析题目时,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关键字都必须要认真考虑,在文章中也要有所体现。如果把写作内容看成是一个人群,把题目的几个关键字看成这个人群中特定的几个人。那么在写作完成以后,你应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看文字的安排里能否找到这几个人,是否有所遗漏。其实题目就是作文的第一考点,你完全可以把关键词看成是填空题的答案,所不同的是,这个填空题的题干由你在随后的内容中自行定义。

“我的第一本书”是一个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式结构的题目。题目中的主关键字为“书”。这个定义很好把握,你马上会想到很多的书:文学的,理学的,军事的,音乐的......大胆一点的可能把书抽象化,抽象成一种生活经历,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等。因为对初中孩子而言太过深奥和抽象,在写作上很难把握,所以这里不建议将书抽象化。写记叙文,通常会牵扯到人物,所以同学们要把握写作内容避免将书写成人,故事应该围绕书来展开,着重突出书在故事中的主导作用。

在随后的询问中,我得知冬的作文之所以得分低,就是因为写跑偏了,写了一个借书的过程,而且注重突出了人。

题目中的定语部分是两个限定词,被称为次要关键字,分别是“我”和“第一本”。第一个次关键字界定了作者在写作时的人称,这本书一定是与我有关系的;

第二个定语关键字陡然提升了写作的难度。主要在于:粗粗看来,它限制了写作的范围。

通常意义上讲,“第一本书”一定是孩子无法自己回忆和描写的。孩子接触的第一本书,是父母买给孩子看的,书的选择由父母决定,它一定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或者个体导向。这种书要么是图画书,要么是童话故事书,既然作者自己无法回忆,只能借助于大人的转述来完成。所以,常规下的《我的第一本书》应该写成类似于下面的内容:

“听父亲说,我的第一本书是《.....》,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如果孩子都这样思考,作文题目的命题就显得有些失败了,作文的构思也就显得千篇一律了,所以,我们面临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造题目,人为地拓宽写作范围。

拓宽的方法是在题目中做加法。比如“我'在**领域'的第一本书”、“我‘记忆中’的第一本书”、“‘影响‘我’最深‘的第一本书”。那,在题目中减少几个字能行吗?答案是绝对不可以。通过为题目增添几个字,可以使其更精准地反应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当然,命题作文的题目本身是不允许修改的,但是并不妨碍我们驾驭写作过程。在写作时只要围绕我们虚拟的第二题目来进行就可以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在行文中应该对虚拟出来的第二题目进行必要的文字解释。即在作文写作中要使用专门的段落进行限定或者说明。

通过自行拓展,可写的内容一下子就宽泛起来。这种为题目增添文字的方法就如同船突然从逼仄狭长的水道开进了一片宽阔的水域中,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明亮了,可选择写作的内容多了,写作难度自然也就降低了。比如,现在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学习过特长班,在特长班里读书的经历大都是有印象的。这样,孩子就可以使用第一人称来写实,会更有感觉和说服力,更能打动读者。

下面看一篇范文:

我的第一本书

文/牛汉

⑴. 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⑵. 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过我不认字,只认画。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⑶.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⑷.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⑸.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⑹.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⑺.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⑻.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居然把两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⑼.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好的作文不是情节的肆意修饰和野蛮虚构,而是从平淡的生活中感悟和抓取细节。仔细回忆,我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忆到在读书过程中碰到的一些特殊的事例,比如往书上夹一片叶子当书签,往书上涂鸦一些随意或刻意的内容,借书给别人,问别人借书,图书失而复得,读书忘却时间......这些事例中会包含某些特定的情感,而且各不一样。命题者希望看到什么呢?他希望看到的正是统一命题下思想纷呈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牛汉的同题文章读得让人感觉到真实和感动。不知道你们怎样,我反正是感动了。当读到第4段落的时候我的心头就有一股热流在涌动,我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作者根本就不避讳对现实的描写,这种描写使人感觉尤其真实。文章开头就说自己在稿纸上写下这个题目,遭到朋友的玩笑。通过对玩笑的有点认真和严肃的解释,提升了朴素的真实所拥有的质感: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读者能感觉到,作者的第一本书一定是充满苦难的,而这苦难恰恰反应了一个时代的贫瘠特征。贫瘠和苦难中的人们总会有一种精神取向,这种精神取向通常是反制于物质的,是富足而阳光的。

书里藏着故事,书外也藏着故事。父亲从外地回来问孩子学习成绩,是每个中国式家庭里发生的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个问话最终引到了课本上,让父亲意外地看到了在苦难生活中孩子所拥有的一颗熠熠的、纯真的、善良的心。读到这里哪位能不动容呢?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读到这里,作者的写作就已经成功了。

现在重新回溯一下文章内容,查找三个关键词:

我的: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第一本: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书外讲述着故事,书里浸透着情感。围绕一本书,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善良,看到了父亲的慈爱,看到了一个贫瘠社会中隐匿着的富足的人格精神和力量。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