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是一位普通的高三生,去年【福建质检】前夕,由于复习状态不佳,再出于好奇,小文在网上尝试搜索“福建质检、考前答案”等关键词。
“考前dd,88两科”等字眼映入眼帘,小文动了歪心思。
考试前,小文反复默念着“BDDCA,ACDBA...”;直到翻开了卷子,慢慢发现答案跟题目似乎有点对不上......
“成绩下来了,比以前的任何一次考得都差。”,小文嘟囔着不敢抬起头,但似乎能想象到他脸上的不甘。
考完之后,小文不敢再次面对那次省质检的一切消息。试卷讲解他没听,切线分析他没听,“仿佛我从来没有参加那一次模考,但我不敢跟别人说。”
“那88块钱,让我后悔了一年。”
考试答案真的能买到吗?
不止是模考,每年似乎都有传闻:“高考可以买答案”。
然而,根据《深圳晚报》的报道,2018年6月6日下午17时许,深圳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接到举报线索,称有网民通过互联网邮箱群发售卖高考试题的答案信息,并称可于考前1小时获得答案,费用为3600元。市局网警部门立即将相关情况通报给罗湖警方,并组成联合调查小组。
最后调查结果显示:所谓的“高考答案”根本就是子虚乌有,骗子只是在赌学生受骗后也不敢报警,才敢如此胆大妄为。
另外还有《湘微教育》提供的案例:2019年高考期间,在校大学生何某豪在网上发布“助攻考试”广告,来自广东、山东、贵州等地的12名考生向其缴纳“报名费”。何某豪在网上联系大学生聂某武、彭某林(何某豪同学),三人分工协作,何某豪负责联系传递试题及解题答案,聂某武负责解题,彭某林负责整理试题,在高考期间为12名考生实施作弊。6月8日,警方接到线索后立即行动,当场将何某豪、聂某武、彭某林抓获。三人以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分别被判处二年至三年六个月有期徒刑。
不法分子终会被抓获,而这12名考生的行为是否有被记录进“考试诚信档案”,我们不得而知......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买模考答案,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基于高考试卷的保密级别,买卖高考答案是100%不可能的。但在平时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试中,或许存在漏网之鱼,那提前买所谓的“模考答案”对同学有什么影响呢?
01、浪费钱
且不说大多数模考答案都是假的,不法分子可以通过p图等方式假装获得了今年的试卷真题,待受害者转账之后再将其删除拉黑。即使答案是真的,买一次虚伪的排名又有什么意义呢?回应父母或者老师的期待吗?只是将痛苦累加到最后爆发罢了。
02、浪费时间
就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文”,他不仅浪费了88块钱,还浪费了大量的复习时间,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可是分秒必争,一动歪心思就已经输了
03、成全他人
买答案的人虽少,但每多一个人买答案,就意味着其他同学少一个竞争对手。这种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事情真的好吗?
04、违法犯罪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零容忍”。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拒绝考试作弊,切勿以身试法。没人希望自己的人生简历上永远印着一句:曾在考试中买卖答案,已给予相应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