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教育报记者 林晓婷 文/图
一张方桌,一台电脑,这方寸天地就是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郑圣发在福州延安中学教育集团小学部的“地盘”。他说,教研员的工作主阵地应该在课堂。
郑圣发老师给三年级孩子上校本课程《慧玩数学》。
今年9月份开学以来,作为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批下校带班上课的“共享教师”,郑圣发始终坚持一线教学。三 个多月过去了,如今他已深深扎根于基层校的数学教学实践,融入了该校的数学教研组。
郑圣发老师与学校数学教研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
据了解,自2018年9月鼓楼区试行“共享教师”制度以来,前后已有两批共16名教研员扎根基层校,开始了为期一学年的带班上课任务。(点击此处,了解福州市鼓楼区两批“共享教师”具体名单。)
Part 1. 制度有何创新?
教研员兼任带班上课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与该地区的教研水平密不可分。一直以来,教研员的工作职责主要从事教科研,进行课题研究、听课评课、指导一线教学。
然而鼓楼区试行的“共享教师”制度,则要求教研员下校兼任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重新走上三尺讲台,给学生上一学年课程。教研重心从办公室转移至课堂,从听评课转移至规律讲课,这在教研员的工作内容中,是一次新鲜尝试。
2018年4月28日,鼓楼区教育局召开“全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决定从当年9月起推行“共享教师”制度。
这一创新举措的初衷从何而来?鼓楼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独特经验和传统优势。面对培养时代新人的新任务,教研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我区决定在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率先试行‘共享教师’制度。”根据实施方案,该制度要求教研员教研工作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校,实行跟进式教学指导制度。同时,为提升教研效率,教研员兼任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将作为对其进行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所谓“研不教则空,教不研则浅”。该制度一经试行,就在基层校和家长圈激起一层波浪。赞赏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提出疑惑:“共享教师”制度在学生的培养、教师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上,究竟能带来哪些变化?
Part 2. 基层校有何收效?
一线教师能力有效提升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福州延安中学教育集团小学部和福州市洪山小学,在两位“共享教师”——郑圣发老师和高世勇老师的课堂上,感受了一番教研员的教学风采。
教研员的课堂有何不同呢?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校带班上课的16名教研员,或带着课题进入课堂,或按照标准教材进行教学,或以校本课程作为授课内容。“教学”与“教研”紧密结合,汇聚在教研员身上,投射于实际课堂,产生了不一样的效应:共享课堂成为教研实践的基地,教研工作又能在共享课堂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郑老师正在上课。
“郑圣发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他善于教学研究,能最大限度调动孩子兴趣,把握学生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福州延安中学教育集团小学部校长程响向记者介绍。
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记者发现,教研员的共享课堂成为一线教师取经的宝地。在课堂以外,教研也发生大变化。以往说起教研,不少一线教师常用“沉闷”来形容。“共享教师”制度试行后,基层校教研有了新气象。“下校上课的教研员视导接地气,点评有底气,解决的都是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每一次教研活动,老师们的思维可以自由碰撞,这样的教研充满了活力。”福州市洪山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张老师向记者表达了感受。
“共享教师”高世勇在福州市洪山小学给五年级学生上信息技术课《Flash制作》。接下来他还将协助学校做好学科数字资源库建设工作,借助信息化平台,配合学校培养各学科优秀骨干教师。
教研随时发生。课后,高老师立刻召集刚听完课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
此外,跟进式教学指导制度促使一线教师从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第一批“共享教师”莫华英带领福州市温泉小学青年教师参与市级课题《基于在线课程开展中、小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以该校六年级学生作为课题实施对象,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题组老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渐地从学习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莫华英老师开展教研活动。
Part 3. 对教研员有何帮助?
教研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记者了解到,第一批“共享教师”在2018—2019学年里,活跃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及第二课堂活动中,带领学校教研组一起开展校本教研;悉心指导青年教师研读教材;有些甚至代表基层校出现在省市教学展示活动舞台上,上示范课、开讲座……
“教研不能闭门造车,需要的是广阔视野。我在实践中,新点子不断冒出来,并通过共享课堂,有效调整了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了教学理念。”莫华英老师向记者介绍,在温泉小学,她结合英语学科知识和课堂研究新成果,编制了《初小衔接课程讲义》和口语测试试卷库。
莫华英老师的课堂。
“在信息技术融合的当前,如何利用平台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我进行了一番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好经验。这正是通过‘共享教师’制度,优化了教研方式。”莫华英老师总结道。
“实践中,我的课题取得突破。”第一批“共享教师”陈弋表示,她为福州市花园小学学生创编绘本教材《绘出美丽新世界》,把绘本教学的读写绘有机整合。一学年过去,所执教班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大有提高,编撰的课题成果集也成为花园小学的校本教材。
■■■■■
陈弋老师的课堂。
此外,也有教研员在基层校发现一线教师的好做法好经验。结束共享回归原岗位后,他们致力于将基层优秀经验及时提炼,并向其他基层校分享和推广。
“不少教研员在共享过程中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线教师并不缺乏教学理念,真正需要的是教学示范。因此,‘共享教师’制度在有效提升教研员学科引导力、课程建设力以及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为一线教师创造了更多观摩学习教研员如何将教学理念融入到实际课堂中的机会。”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基层校学生和家长评价
结 语
教研员带班上课是鼓楼区转变教研方式、满足基层需求的有益尝试,目的就是让教研真正服务于教学,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首批“共享教师”的实践初显成效,他们用深爱、深研、深教诠释教育教学,既成长了自己,也助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部分图片由相关学校提供)
编辑 / 制作:罗菊熙
海峡教育报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