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不打不成才",可是,现在很多家长老师却很纠结:孩子能不能打?如果要打,怎么打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起到教育的效果?最终能教育孩子成才?〔鹤唳华亭〕中卢尚书教育太子的片段,实际上解答了父母和教师的这些困惑。其中很多小细节很有意味,也很有智慧,值得学习。
整个片段,把古人对于犯错孩子的教育过程完整演绎出来,从先帝托付立规矩,到指出太子的错在哪,为什么错,如何纠正,未来对太子的期望是什么,情节很精彩。
其中一个细节是,打太子手板,只打了三下。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代表多。打了三下,其实就是很多下。打完后安排太子吃饭,更说明是非要分清,错误要惩戒,但也要适度,有张有驰。
卢尚书非常看重这个学生,除了倾其一生心血培养太子,尤其注重书道,而且在政治上,情感上,都在替太子着想谋划。甚至最后不惜用生命保全了太子。那么这次太子到底犯了什么错,让老师如此大动肝火的打手板呢?
第一、将书道用于阴谋。
道,不仅是中国人对天地自然万物运转的规律的认识总结,也承载了中国人的理想,象征着做人的精神,人的骨气。如:花道,茶道,书道,剑道无不如此。对于为人处世来说,道是根本,术是方法。所以,"文以载道",书法是用来载道的,而太子用老师教的书道用来作弊,是对道的亵渎。卢尚书才因此痛心疾首:"一切文艺,不可为阴谋所用,一旦沾染,精神全无,骨气全无,人亦如此。"太子模仿老师手笔,偷换试卷时,书道所承载的精神受损,做人的底线发生了动摇。
- 第二、身为储君德行有亏。
中国人在教育中强调德行的养成,人的成长就是"修身"的过程,就是树立品德的过程。作为国家未来的国君,对太子在德行上要求标准更高。而太子的所作所为:唆使赵吏窃取试卷;以名利诱惑许昌平作假供;用阴谋与重臣内斗,陷老师与皇帝于不义,陷国家于危困。与不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虽然剧中太子有不得已,但这些做法与他身份严重不符。卢尚书说:"一个国家,连储君都要使诈伪之术了,这个国家就会倾覆,子民就会流血呀!"可以说是振聋发聩!
第三、知错犯错,明知故犯。
春圍案中,太子明知模仿老师笔法作弊,国法难容,但为了避免老师和逢恩遭人陷害,依然铤而走险。卢尚书说:"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对自己的伤害,更要提防和小人对抗时,自己对自己的伤害。"太子知错犯错,巧言辩解,执迷不悟,这是错上加错。有了错误,不是及时改正,而妄图用另一个错误来掩盖前一个错误,不但做人德行有亏,而且未来执掌国政只会让国家的根基动摇,让天下子民受损,并且对自己的成长是一种更深的伤害。
这三个方面的错不同于淘气,不同于成绩差,不同于顶撞师长,而是意味着对太子教育的失败,意味着太子三观不正,长大后会犯更大的错误。15年的时间,用儒家仁爱思想培养出来的储君,却违背道义,罔顾国家法度,对圣人教诲的信念不坚定,老师当然应该狠狠教训,让太子牢牢记住老师的教诲。
可以说,这三手板中,每一板都打的掷地有声,每一板都打的语重心长,每一板都打的太子醍醐灌顶!
这段情节中有哪些古人的教育智慧值得现代人学习思考呢?
智慧一、立规矩是教育的开始。
卢尚书打之前先问太子,戒尺是从哪来的?太子说是先帝赐的,还是小时候见过先帝赐的戒尺,后来一直都没见过。再问先帝说过什么?"卢中丞请你来教我家子弟,你的学生如有不用心读书,不尊教诲之事,你不必报他父母,可以自行教训。"这段话其实就是在给太子立规矩。老师教导学生是可以惩戒的,而且也是必须的。戒尺既是一种授权,也是一种托付,更是在给学生培植尊师重道的种子。
古人拜师很郑重,父母下帖、奉上束俢、学生行礼、父母托付、老师承诺。这些环节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老师信任,重托,也看到老师对家长殷殷重托的承诺和责任。
现在很多父母很纠结,打,心疼;不打,拿孩子没办法。老师更不用说,家长孩子都是"玻璃心",重不得,轻了没用,甚至有些孩子说都说不得,尺度很难掌握。老师说孩子的成长家长得负责;家长说交给了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得负责。角色不知不觉在错位,老师兼保姆,父母兼老师,母亲兼父亲,父亲兼老板。每个人都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惶惶不安!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规矩,因此教育目标错位。本来教子成人,变成了教子"会考试"。
卢尚书敢打,是因为他要对先帝托付负责,打太子表现了对责任的承担。古人讲究易子而教,就是担心会有不舍,会有顾虑。剧中卢尚书惩戒太子既有公心,为邦国天下;也有私心,为他的学生能更好的明事理,成为国之礼器。这样才能该打就打,老师打的理直气壮,学生也心服口服。
智慧二、德行是教育的根本。
剧情中,卢尚书反复强调德行,遵道即是德,偏离道,就是失德;遵纪守法即是德,无视国法即是失德;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即是德,身败名裂即是失德。卢尚书从整个事件中太子的一言一行做了详尽的分析,尤其对许昌平恫之以权势,诱之以名利,就是太子失德的直接表现。德是一个人的根基,人没有根基,路走不远。卢尚书说:"君王的德行,就是邦国的基石,储君品行端正,国家就会安定,储君内心动摇,国祚就会倾斜。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古人很完整的教育思想。
太子说也想做个洁白无瑕的赤子,因为有想保护的人,所以要做到老师说的太难。老师告诉太子:权谋是术,德是道,道比术难。"道理全听,举步维艰;道理不听,死路一条。"
反观现在的教育,忽略了德行培养,重视成绩,重视文凭,重视名利,背离了中国几千来的教育理念,从本质上导向就是错误的。背离了价值观的成长,就像偏离了轨道的行星,无法正常运行。成人都谈不上,还谈什么成才。
智慧三、温暖的教育才有效。
整个场景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卢尚书对太子的严厉,眼神犀利,语气沉重,板子打的很响亮,但严厉中的背后却是恨铁不成钢的痛惜之情。
首先是回忆故人先帝的托付,让人感受到惩戒中的责任,是爷爷对孙子的爱和期待;
其次第二板子打完后卢尚书抚摸太子手掌,是老师体察到了太子的疼。动作虽小,但饱含深情。打完后,让人端出师娘做的太子爱吃的饭菜,让太子感受到老师是非分明;
最后告诉太子,他已经替换了太子伪造的手书,承认是自己泄露的试题,承担所有后果,瞬间让太子泪崩。卢尚书此举,首先承担了老师对于太子犯错的责任;其次保护了太子,不至于对太子的培养半途而废;第三让太子能幡然醒悟,尽快成长。
整个过程很严厉,也很温暖,让太子从心底接受老师的教诲,非常有效。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的做法,要么过于宠溺,要么过于严苛,要么没有方法,要么缺乏感情,要么把握不好尺度。所以,孩子很难接受。孩子叛逆,与其说不爱父母,不如说是不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鹤唳华亭〕中卢尚书教育太子的方法,反映出传统教育的智慧,很值得当下很多父母老师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