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与世界同步
最近,网上有个小孩,特别红。
红到什么程度呢?只要他发布的视频,浏览量和点赞率,都极高。
这个网名为“钟美美”的孩子,以其独有的表演天赋,征服了我们众多的成人。
钟美美,是黑龙鹤岗的一名初二学生,他上传的视频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不管是台词还是肢体动作,表现得都极其真实。
“钟美美”的视频几乎都是临时发挥,没有剧本,他生动再现了老师教训同学、发卷子、占课、带病上课时的话语、表情和动作。
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加上“妖娆”的肢体动作,让屏幕前的观众,忍不住拍手大赞。
著名编剧史航在看完视频后也发微博说:“这孩子以一己之力,把我踹回了少年时代。身为语文课代表的我看到如吴丽丽、丁黄冈、王丽丽、王晓红之辈,依然瑟瑟发抖”。
就在“钟美美”的模仿教师系列视频走红不到半个月,很多网友发现他已经删除、下架了视频。网络上有传言说,他被约谈了。
小编当时还很纳闷儿:模仿老师上课的这孩子很可爱啊,惟妙惟肖的,演技吊打一串小鲜肉、小花。这种视频只不过是一种夸张化、娱乐化的表达,根本谈不上是“抹黑教师形象”(话说这个帽子未免扣得太大了)。怎么这孩子就被约谈了呢?
查了一下当时的新闻,当地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表示是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去拍一些正能量作品。
说白了,“钟美美”突然下架视频,应该是在私底下收到了来自上方的阻力。
为何有些人会有一个非常迷的逻辑:反应现实、批判负能量=负能量?
“钟美美”模仿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老师,怎么就负能量了?
消息一出来,很多网友觉得学校和教育系统实在管得太宽,纷纷为“钟美美”说话。
或许是感受到了汹涌的舆论压力,关于这件事的新闻又变成了这样:钟美美站出来说是小孩和家长自行删除的,教育系统是鼓励的。
5月29日,钟美美针对网上的猜测回应:“我不想发那些了,我想换个风格,也是表演,但是不模仿老师了,我看他们挺多看腻了。”
这条新闻,让我想起了疫情期间被迫剃头的护士。
剃头视频发出来以后,引发了网友的讨伐。
很快,就有宣传稿出来,说这些护士是自愿的。
哦,这当然是“自愿”的。我们在应酬桌上被灌酒,不也是“自愿”的嘛。你不剃头、不喝酒,就影响收入甚至可能丢掉饭碗,我们不得“自愿”嘛。
新闻出来的时候,小编就在想:这些眼里闪现泪光的护士,回头会不会被上司批评不顾大局?
像“钟美美”下架视频的事件,说到底是当地某些人太过玻璃心,动不动就把别人定义为负能量,无法接受有趣的东西。
今天钟美美模仿志愿者的“正能量”作品上了热搜,网友的评论却多是说“可惜了”“自主作文变成了命题作文”“没有内味了”……
小编真心替这个孩子感到惋惜,可以想见他以后的作品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才华横溢、灵气逼人了,因为他的创作已经有了无形的桎梏。
有媒体评论,“钟美美”们是教育包容度的试金石。
对“影帝”钟美美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他依旧能够模仿老师。
我们天天喊让孩子有一点创新意识、有一点兴趣爱好,等孩子真有了一点创造力,我们又摆出一副教导主任脸,要用所谓的正能量来扼杀他,这究竟是何苦来哉。
小编觉得父母们也要借钟美美的故事反思一下,有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用你以为的“正确”,去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呢?
李文亮医生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钟美美的视频“转型”则提醒我们,一个多元的社会,要能容得下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 1,激发兴趣、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前提
兴趣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只有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孩子才会观察,而观察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只有养成经常观察的习惯,孩子才能获得新的发现,才能有正确的创造。因此,我们组织孩子进行专门的观察活动以外,还在孩子的一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捕捉良机,如经常带领孩子到附近公园绿地、体育广场等地,引导孩子对周围环境和现象进行观察,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孩子的创造积累了大量素材。
- 2、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创造力的条件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孩子发展条件,孩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宽松、民主的环境是培养孩子创造力重要条件。而创新的涌现离不开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用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并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孩子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首创性、互异性和多样性,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平等民主的心理环境中进行创意活动,释放自己的创造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