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卷子怎么写(三张的试卷怎样打印)

三张卷子怎么写(三张的试卷怎样打印)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5 23:45:47

如何运用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

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恰当

地运用插叙的方法,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

有致。

但在批阅学生作文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学生在运用插叙时,脉络不

清,为插叙而插叙,没有起到插叙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节外生枝。那

么,记叙文如何合理运用插叙?运用插叙需要处理好哪些环节呢?

首先,要找准插叙的时机。写记叙文,不能随意插叙,必须找准时机,

插叙才有效果。通常来说,对物件来源进行交代,对人物的过去进行补充,

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说明,都需要运用插叙。插叙可以帮助读者弄清事情的

来龙去脉,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其次,要处理好插叙的内容。插叙的内容要准确精当,简明扼要,所插

叙的内容应该与主要情节和中心思想有关,对主要情节和人物起补充衬托的

作用。

例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插叙的就是月下少年刺猹的画面,丰富了

少年闰土的形象;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插叙了十几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

的遭遇,作者以花写人,暗示了时代特征。

再次,要选择好插叙的方法。插叙是要讲求方式方法的,采用什么样的

方式进行插叙呢?这里介绍三种插叙的方式:

①联想式插叙。所谓联想式插叙,是指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出插叙的内

容,一般在插叙前,都用“想起”、“眼前浮现出”、“脑海里闪过”这类的话进行

过渡。

例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就运用了这种插叙方法:“这时候,我的脑里

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

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

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分析】作者运用联想式插叙,还原了少年闰土勇敢可爱的形象,为后面关

于中年闰土的记叙作了铺垫。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联想式插叙,其内容必须

是叙述者或作者知道的,否则就不合情理。

②转述式插叙。转述式插叙是借助作品中人物的述说进行插叙。这种方式往

往用“听人说”、“据说”、“有人说”等引出插叙的内容。

例如:《孔乙己》中,为了让读者对孔乙己这个形象有全面的了解,借他人

之口这样插叙:“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

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

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

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分析】这一段插叙非常精彩,补充说明了孔乙己的身世和品行,暗示了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这里采用转述式插叙与文章记叙的视角有关。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而插叙的内容是“我”所不知道的,所以采用了转

述式插叙。如果用联想式插叙,就不恰当了。

③直叙式插叙。直叙式插叙,是不依赖作品中任何人的口述和联想,在文

中直接插入一件事或几件事的方式,其特点是灵活性大,或一段,或几段,

多用“原来”、“过去”、“曾经”这些词来引入插叙的内容。

例如《羚羊木雕》一文,作者就用这种方法插叙了三件事:上幼儿园时,

我和万方形影不离;上星期,万方和我换裤子;昨天万方和我互换礼物。

【分析】通过这样的插叙,刻画了万方“仗义”的形象,表现了我和万方的友

谊,交代清楚了我送万方羚羊木雕的原因。直叙式插叙通常用于第三人称

记叙视角的文章中。

最后,要交代清楚插叙的起止。不管运用哪种插叙方式,在插叙完后,

一定要回到原本事件的记叙上,要使文章衔接自然。

[例文赏析]

(一)

随着九爷推子嚓嚓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

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

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

冷水兑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捞起,稍稍

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

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

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

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的剃

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

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

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

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

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

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

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

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

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

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

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

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

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的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

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

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

刀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

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

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

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晓尧:《修面》)

例文叙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剃头师傅九爷为“我”去世的父亲

修面。事情的经过是:初步推去大胡子,用热水润胡碴,再剃去胡碴,

最后再擦脸,叙述过程中,反复渲染的是“一辈子认真工作、操劳过度

的父亲终于得到了空闲”。除此以外,在叙述剃胡碴的过程中,暂时中

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了一段父亲用胡碴扎“我”、忘我工作的往事;显

然,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表现作为慈父的父亲的认真工作精神。虽然

说没有插入部分,中心故事也基本完整了;但是,“补叙”了这一段往

事,为中心意思的凸现增添了砝码。

(二)

忆得插队第八个年头,老天发怒,茅屋为秋风所破。多亏了乡里人动了

恻隐之心,唤来泥水匠木匠,顶风冒雨为我重筑新巢。

鞭炮声中上梁,要喝上梁酒,道是习俗。每每逢此吉日,屋主总要“磨

刀霍霍向猪羊”。

入乡要随俗,我焉能有悖乡风民情!环顾四壁,荡然一个我,何来“猪

羊”犒劳众匠呢?听李家大嫂说过,她娘家的堂哥,上梁时没有摆“上

梁酒”,结果第二天下大雨,将新房子浇了个透,以后室内一直湿漉漉的

;听张家大妈说过,她娘家的邻居,上梁时没有请工匠吃“上梁酒”,

结果房子没过多久就斜了,只得推倒重来……虽说自己素来唯物,虽说

坚信泥水匠木匠们定能以诚相待;但是,借此慰劳慰劳,却也是人之常

情。说是容易做却难,“猪羊”?“猪羊”在哪里?真是急死人。

许是有灵,屋前绿油油一片金花菜田里,“扑楞”出一只大公鸡,我不

由得动了“杀机”:这不正是人间一碗菜么?莫怪主人无情,只得磨刀

相向了。

想不到,这一急之法,果真有灵。香喷喷、色艳艳,大碗小碟上桌,平日

里自称吃千家饭的众匠瞠目结舌起来,不嚼不尝似知美味,诧异这红黄绿

白是如何变出来的?要说这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红辣椒点缀

出红烧鸡块;咖喱粉烹调出土豆玉米鸡丁,宛如金玉满堂;金花菜末炒

鸡丝,绿似翡翠;蛋白鸡片娇若芙蓉;头翅颈爪称“全福”;五脏六肺谓

“十锦”。又是炒又是汤,热热闹闹也算是上梁了。

众匠围而歼之,齿颊留香。迅速乡间传开:“我们吃千家吃到上海滩,

没吃到一只鸡吃得眼睛吃花。”

乍闻之,半是惭愧半是喜,区区一羽鸡,救了一场戏,道是无情却有情。

大公鸡,你若有灵,一定不会去枉死城告主人一状吧!

我渐渐有所悟,烹调有烹调的奥秘,食也真能传情达意,死规矩束缚不

了活厨师。豆腐做得好,可与燕窝媲美。

(洪梅瑛:《津津有味烹调情》)

杀鸡慰劳工匠,是例文叙述的主要事件,具体叙事脉络是:上梁时无物

待工匠,正发愁看见大公鸡,一只鸡烧出一桌菜,众工匠吃得皆欢喜。

在叙述无物待工匠时,作者暂时荡开一笔,插入了“李家大嫂”、“张

家大妈”所讲的故事,然后再回到“正路”上。虽说这故事与“我”无

关,但却与“上梁酒”有关,插入这段文字,可以增加趣味性,使行文

错落有致。当然,如果没有插入部分,中心故事也基本完整了。

(三)

昆明,四季如春,繁花似锦。蜿蜒曲折的滇越铁路,神秘莫测的大小石

林,服饰艳丽的撒尼姑娘,以天下第一长联著称的大观楼,纯情少女阿

诗玛的“化石”……

何处不令人流连忘返!何处不令人裹足不前!然而,处处如走马观花,

我们随着导游小姐“奔走”,甚至连定心摄影留念也成了奢望。

于是,想起了小时候在玄妙观看江湖郎中卖蛇药,刚看得入迷,却被大

人扯着耳朵拉开……

带着那份遗憾,我们只能在来回的车上回味着这些难以忘怀的景观人物。

导游小姐发话了:“为了让大家的旅游更为愉快,为了保证大家的身体

健康,本次旅游,我们特地安排大家参观一家著名的药店。”

于是,团队被带进了一家药店的店堂。店堂里早有准备,迎接我们在一

间会议室坐下。一位营业员小姐拿起了一罐绝非产自云南的烫伤药,大

谈特谈它们的奇异功效。为了证明药效,她竟然将纤纤玉手伸向一根烧

得通红的铁链,不忍看这惨绝的一幕,我立即闭上双眼,脑海中出现的

却是另一幕:卖药人先来一番吹嘘,然后将手指伸向吐着信子的蛇口,

手指顷刻间发青肿胀直到臂弯……

一股焦臭味立即充满了空间,睁眼看,小姐的那只手已经血肉模糊,她

蘸了一点罐中的烫伤药涂上伤口,伤痕立刻消退。同车的游客惊呆了,

于是,纷纷解囊购买这价格不菲的烫伤药。不知怎么的,又想起了那个

卖蛇药的江湖郎中:他马上在伤口涂上蛇药,于是手臂的青肿立刻消

失……然而,据说有人正式被蛇咬伤找他治疗时,尽管付出了颇高的

代价,却要多天才能见效……

导游最后一个上车。有人看见她在账台前……

接着,我们又被带到了一家“货真价实”珠宝店。

接着,我们又被带到了另一家“货真价实”工艺美术品店。

──终于,明白了导游小姐在景点匆匆奔走的原因。

(苏达:《导游·导购》)

例中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导游小姐带队购买烫伤药的故事,另一个

是“小时候”看江湖郎中卖蛇药的故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后者插

入前者内部为前者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插入时不作整体安排,而

是将“卖蛇药”的故事分解成三块分别插入相关的部分。

(四)

1935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鲁迅先生在预先约定的地点,会见了一个陌生

的女青年。互通姓名之后,来客拿出一个小小的纸包,还有一封已经有

点磨烂和破损的信,头尾都没有具名。鲁迅先生读完这封短信,和来客

谈了一会,把她送走了,自己也立刻带着纸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走回

家里。

灯下,他郑重地打开纸包,按照那封信里指明的记号,把右角上用墨笔

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捡出来。那是一张空白毛边纸。鲁迅先生用洗脸

盆盛满水,滴入一点碘酒,把纸平放到水面,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

迹。

这是方志敏同志生前从狱中用米汤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方志敏同志在信里说,他已经抱定牺牲的决心,没有任何牵挂和留恋。

只有一点,他希望鲁迅先生能把送上的三张空白毛边纸和一束文稿,设

法转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他虽然不认识鲁迅先生,也从来没有通

过信,可是确信鲁迅先生一定能够满足一个共产党人临死之前的这个庄

严的要求。

一股悲愤的感情涌上鲁迅先生的心头,他目不转睛地看完这封信,苍白

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他从报上知道,这个写信的人几个月之前,已经

在南昌英勇就义,现在却接到了他的亲笔信。事情是千真万确的,这封

信就在眼前。鲁迅先生又从头读了一遍。盆里的水逐渐浸渍字迹,字慢

慢地模糊起来,模糊起来,终于什么也没有了。

鲁迅先生团起浸湿的纸,揉烂了,把它放进炉子里。他擦干两手,将另

外三张空白毛边纸收起,小心地翻阅着墨笔写成的文稿:一篇《清贫》,

一篇《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同志是红军第十军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

员。长征开始的时候,他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在进

军的路上,打得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蒋介石一看势头不好,就调集超

过先遣队七倍以上的兵力来堵截,在怀玉山把这支远离根据地的队伍包

围了。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同志不幸落到敌人的手里。国民党兵士认

定他是个当“大官”的人,身边想必带着很多钱。他们威胁他,搜索他,

结果连一个铜元也没有,失望之余,就抢走了他的怀表和钢笔。

国民党反动派把方志敏同志从上饶解到南昌,绑着他“游街”,想借此

打击中国共产党在江西人民中的威信。方志敏同志一路向群众宣传抗日

救国的道理,引来许多听众。敌人又在公园里搭了台,开“庆祝大会”,

将他锁起来“示众”。方志敏同志在台上大声演讲,说明只有共产党才

能救中国。反动派慌了手脚,把他关进监牢,用金钱、地位引诱他,派

遣国民党党棍和劣绅来劝降,一个个都被方志敏同志骂回去。

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受着折磨,又患了重病,却一天也没有忘记党和人民

的事业。他利用敌人要他写“自白书”的笔墨,写了充满着爱国主义热

情的文章,又秘密地用米汤给党中央写信,总结这次先遣队胜利和失败

的经验教训,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他决定托个可靠的人把这些密信

和文稿送出监狱去。可是,红军尚在长征的途中。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

区,我们党的活动是秘密的,党员的身分是不公开的。叫那送信的人到

哪里去找党的关系呢?

方志敏同志思索着,苦恼着。臭虫、蚊子、跳蚤困扰着他,他辗转翻复,

昼夜不能安睡:必须给密信和文稿找个可靠的着落。有一次,仿佛暗夜

里亮起一道闪光,他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虽然彼此并不认识,然而他

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深信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决定把在生命

的最后时刻写成的信件和文稿,送到鲁迅先生的手里。他完全相信:鲁

迅先生一定能够承担起这个十分艰巨和危险的任务。

他又用米汤写了给鲁迅先生的信,心里像放下一块石头,觉得浑身轻松

了。

方志敏同志具有革命的眼力,他想得一点不错。在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

里,无论环境怎样险恶,鲁迅先生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他清楚地

知道,这是共产党人用鲜血写成的最后的报告,其中有着中国革命的经

验和教训。直到1936年4月,鲁迅先生在他逝世前半年,才找到了一个

稳妥的渠道,把这些重要的文件迅速地转给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

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唐:《同志的信任》)

例文讲了两个故事,一为鲁迅的故事,一为方志敏的故事,显然,鲁迅

的故事是主要故事。就鲁迅的故事而言,起因是收到方志敏的来信和文

稿(①②自然段),经过是看信看稿(⑤⑥自然段)、结果是藏信转信

(12自然段)。在鲁迅的故事中,作者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了一件往事

──方志敏被捕以及写信写稿的经过,以对鲁迅的故事起补充作用,

使读者对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更有所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分两处记

述方志敏的故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即先写信到鲁迅处(③④两个自

然段),后交代方志敏的被捕与写信(⑦~11自然段)。

[小园学步]

(一)用“插叙一”的方式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二)发挥想像,在下面这段文字中插入一件“有关的”的往事,即运用

“插叙二”的方式突出“潘老师”的形象。

潘老师的一堂数学课改变了我孤独的状况。记得那堂课是讲评数学考试

卷子,潘老师在没发考卷之前,先让几个平时成绩好的同学演算试卷上

的一道难题,结果都做错了。潘老师又问:“还有哪位同学能做出来?”

没有人吱声。我把头深深地埋在桌下。潘老师慢慢走到我面前,用手轻

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温和地说:“看来全班就只有伟军同学能够做出了,

同学们,这次考试,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做对了这道题。”教室里立刻响

起了一篇惊讶声,潘老师接着又说:“你们要想想,为什么被你们说成

是木头一样傻头傻脑的同学,却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教室里静悄

悄的。潘老师那宽大的手掌始终在我头上轻轻地抚摸着,我好像感到了

他全身的热量,打那堂课以后,同学们都主动接近我,我也变得开朗多

了。

(三)运用分层插叙的方法写一篇小记叙文,字数不限。

[题目(一)]

我真得意

那年,我上小学六年级。一天中午,我正在学校吃午饭,忽然,俞老师

走过来对我说:“今天二⑴班的老师要去开会,你去当一回老师,给他

们上次课吧。”

“什么?当老师?真的?还上课?”

我从小就想着当老师。去年,将要中师毕业的表姐向我吹嘘她的实习,

什么开始站在讲台上腿发软眼睛不敢往下看啦,什么慢慢地就习惯啦,

什么第一次被学生喊老师心里那个甜啦……直说得我心里痒痒的,恨不

得也试上一试。心想,表姐也真是,换了我,才不会腿发软呢;不过,

能被别人喊“老师”,一定是很有趣的。

现在,看着俞老师认真的样子,我连忙点头,惟恐被别人抢走这份“美

差”。

上课了,我和潘佳一起走进二⑴班教室。我神气活现地说:“同学们,

今天你们的课由我上。嗯,我姓王,你们叫我王老师吧。这是我的助手

──潘老师。”

我学着俞老师的样子,清了清嗓子:“有个小孩叫小东……”看着小朋

友们目不转睛的样子,我高兴极了,恨不得到外面蹦上几蹦。故事讲完

了,我对小朋友们说:“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叫‘画鼻子’。我

先画一个人头,没有鼻子;然后请一位同学蒙上眼睛,给人头画上鼻子。

“好!”小朋友们高兴得拍起手来。

我拿起点名册,随便点了个名。上来了一个女孩,眼小鼻小人更小,很

可爱。潘佳蒙住她的眼睛,将她扶到画像前。她在黑板上摸来摸去,同

学们不时发出善意的笑声。她画完了,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来,原来她

画的鼻子和她自己的鼻子一样,只有一粒糖那么大,并且几乎和嘴巴连

在一起。

随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有个小男孩甚至站了起来:“王老师,我

来,我来!”天哪,他叫我“王老师”呢!我强忍着从心底发出的笑,

让他们坐好举手。不过,我还是喊了那个叫我“王老师”的小男孩……

点评:

如果没有第三自然段,习作的故事也基本完整了。然而,作者在“赴任”

之前插入了一段表姐的“吹嘘”,显然是为“我”做老师进行铺垫,也

就是说,作者运用插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就如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

园生活时插入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增加了百草园的趣味性,有效

地突出了文章讨厌封建教育、向往自由生活的中心意思。就插叙手法的

运用而言,习作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插入部分不是文章主人公的往事,

只是与中心事件相关,所以这种插叙不是“补叙”,也就是说,作者用

的是“插叙二”不是“插叙一”。所以,虽然说习作颇有情趣,但就具

体要求而言,习作不成功。

[题目(二)]

我忘不了潘老师

潘老师的一堂数学课改变了我孤独的状况。记得那堂课是讲评数学考试

卷子,潘老师在没发考卷之前,先让几个平时成绩好的同学演算试卷上

的一道难题,结果都做错了。潘老师又问:“还有哪位同学能做出来?”

没有人吱声。我把头深深地埋在桌下。潘老师慢慢走到我面前,用手轻

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温和地说:“看来全班就只有伟军同学能够做出了,

同学们,这次考试,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做对了这道题。”教室里立刻响

起了一篇惊讶声,潘老师接着又说:“你们要想想,为什么被你们说成

是木头一样傻头傻脑的同学,却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潘老师说的是我,然而,我的耳边却响起语文老师跟我们说过的一个故

事,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

教室里静悄悄的。潘老师那宽大的手掌始终在我头上轻轻地抚摸着,我

好像感到了他全身的热量。打那堂课以后,同学们都主动接近我,我也

变得开朗多了。

点评:

显然,习作为了和前文的“木头一样傻头傻脑”呼应,插入增添了第二

自然段。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关,但实际上与全文的中心意思没有关联,

也没有起到“突出‘潘老师’的形象”的作用;所以说,这样的插叙并

不成功。如果将插入的第二自然段改成下面这样,以其他老师的举动从

反面衬托潘老师,就完全符合要求了。

……

潘老师说的是我,然而,我的耳边却响起了另一位老师的声音:“这次

考试,全班同学都考得不错,只有伟军,竟然只考了70多分,我真不明

白,他的脑子究竟跟木头有什么区别。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他简直

就像是一段朽木!”“他就是烂木头!”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嘲笑声

和尖锐的口哨声……

……

[题目(三)]

买花的故事

难得双休,走上街头,思念起了“花”。

常在梦中恋花,爱在风景里赏花。记得那一天,阿朋自不远处来,手中

捧的是一盆茉莉花。盛满情,溢满爱,花香袭人,花语可人,直喜得全

家欢蹦乱跳……从此,我生活中多了一个内容。

奢望家中花事不断,也许“双休”会给我带来好运气……

到了花市,耳边又响起阿朋清脆的嗓音:“我这盆茉莉从城西花市而来。

如果你去了那儿,我保证你不愿离开。”于是,走进了城西的花市,挑

选了一盆袖珍月季。我欣喜,得到的是真善美。

点评:

上面这段习作中,作者叙述的基本情节是上花市买花→在花市买花→买

花成功。然而,在赴花市的路上,作者分层插入了一段朋友上门送花的

往事。但是,基本故事的情节却不够完整,尤其是事情的经过和结局过

于简单,致使中心意思不够明确,所以说,习作不甚成功。如果能仔细

描写一下自己买花的经过,效果就不一样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