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不好,大多数家长都通过“纠错本”来增强练习,但是在《少年说》中,却有一个爸爸让已经上初中的儿子做小学试卷,令人匪夷所思。
男孩叫郑一凡,在他小学的时候,成绩不太好,爸爸为他准备了许多简单的卷子,后来证明确实对提高成绩有帮助,但是上初中后每次考试还是因为基础题丢分,所以爸爸继续让他做小学试卷打基础。
男孩站在台上,一脸委屈控诉道:
当别人在做古诗词的默写与赏析时,我却还在做那些最基础的看拼音写汉字;
当别人在做那些大体量的合并同类项的时候,我却还在做那些有理数的加减;
请你以后不要在为我准备,那些简单的卷子了,为我准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吧!
爸爸没有到现场,没想到妈妈见招拆招,问道:
“爸爸说让我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二乘以一等于多少?”
男孩说:“我算的是二乘以一等于三。”
孩子基础题丢分就反复做简单的卷子,究竟是孩子屡教不改还是家长走火入魔。节目看到这里,我一点也不怀疑郑一凡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是他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却不得不让人反思:孩子马虎难道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
①不要因为忙碌忽略对孩子的关注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马虎的习惯与大人的养育方式有关。据郑一凡妈妈说,孩子小时候交由爸爸和奶奶抚养,自己在外赚钱,现在不想再忙了,就想多陪陪孩子,希望孩子能理解。
可以看出,妈妈因为在外忙碌缺席了孩子的成长,但是“忙碌”不应成为忽视孩子的借口。不管是多大的孩子,内心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如果孩子和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不是敷衍应付就是完全忽略,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孤独的心理问题。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到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
我们当前的教育方法对懒惰的孩子无计可施,因为人们越是喋喋不休地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越是合他的意。人们为他操心、不断地责骂以至于转移了人们对他的能力问题的关注,而这正是他所期望的,对他来说,惩罚也是如此。
同样道理,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克服不了马虎的习惯,或许正是他们在变相寻求关注的一种途径,比起忽视,他们更看重责骂,因为语言上的暴力,至少说明父母是关注自己的。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看,孩子某种程度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无从选择(改变)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所以懒惰、马虎、粗心大意就逐渐成了他们潜意识中反抗的方式。
②信任孩子是最好的鼓励
著名教育学家赫伯特 ·斯宾塞说过,亲人、朋友或老师对于孩子的积极暗示与鼓励,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智力产生良好的作用,并且孩子与暗示者的关系越密切,这种积极作用就会越明显。
如果孩子总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积极的鼓励,比如“你可以”、“你能行”,会让孩子的潜意识产生“我一定可以”的信念,这些饱含信任的话语,会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即便一两次做的不是很完美,但是只要努力尝试,孩子一定会做的越来越好。
相反,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的都是“你能力太差”、“你不行”的评价和暗示,那么孩子的心理就会充满悲观和自卑的情绪,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孩子第一次出现因为没有做对基础题而丢分的情况,家长的处理态度也很关键,是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嫌孩子考试没考好,还是心平气和认真和孩子分析做错题的原因,比如2×1=3,是不是因为把“×”看成了“ ”,如果孩子只是做错数学题出错,家长除了询问孩子,还应该在学校了解是不是因为数学老师的原因导致孩子在考试时敷衍了事。
就像《少年说》这位男孩吐槽说:“现在我已经初一了,周围的同学都在进步,我的成绩却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甚至都开始退步了。”这在某种程度说明,郑一凡的父母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相反,孩子的成绩不进则退说明父母过度纠正已经产生了负面作用。父母应该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不是一边说自己受孩子, 一边用错误的教养方式耽误孩子的一生。
所以,对于缺乏信心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味地“惩罚”就可以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孩子就像一颗向日葵,只有父母多一些积极关注、赞美和暗示,孩子才能对学业和生活充满信心,从而自发的努力取的好成绩。
③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很关键,比如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做作业过程中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作业做完是否能够坚持自查等。孩子的自律性相对较差,这些习惯的养成都与家长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一点,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马虎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导致考试做错题的唯一原因,其中家长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是养育孩子的方式却可以尽力做到完美。
【本期话题:孩子成绩不理想,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引导孩子?】
——感谢阅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