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看懂材料是组织答案的关键,因此本篇讲解一下材料。
从来源上看,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源于现实,一类是原创材料。
现实材料主要来源于各类报刊杂志和新闻报道,而在这之中主要又来源于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和新华社报道。当然不同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倾向,可能还会带上一些地方特色。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材料之中还要区分一类,有的是根据出题人意图选材料,有的是从材料题库抽取的,并非当地出题人的主观意识。
为什么要扯到出题人的主观意识?
因为你需要明白的是,根据出题人意图选材料的时候,出题人是带着答案出题的,这个时候你要站在出题人的角度组织答案——换言之,先有答案后有题,所以这个答案很难通过题目写出来,一般都是高度提炼概括的,无法从原文直接得出,只用原文的词一定是低分。
但各省情况不同,这个分数也不一定低到哪里去。
有的省份会直接定答案标准,有的省份会发给大学老师或者政府人员做,有的省份会根据收上来的考生答案定第二版答案,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目前国考采用的是直接定答案标准,需要高度概括,用原词一般在55分,福建省考采用的是考生答案定标准,用原词在65分。这个用原词的意识是,完全不提炼不用任何材料外规范此的情况下。
考生答案定标准会有一个特点,经常能出现超高分的情况,这是一个明显信号。并且使用考生答案定标准会发生奇特的现象,也就是有些人行测考个六十分,申论能考八十分甚至九十分。
在基础这么差的情况下申论还能这么高,除了抄原词也没有其他可能了。毕竟没有谁会在不攻略行测的情况下直接入手申论的。
而且,如果你的申论越学分数越低,甚至直接掉了十分二十分,也能说明这种考试更倾向于使用原词。因为使用原词可能是比较占字数,但能保证已经答出来的点不怎么丢分。
接着说说从材料题库抽取的。
从材料题库抽取的题,更倾向于使用原词答题。
其中,这部分的材料往往会加以修改,其中修改包括增加的部分和删减的部分。
增加的部分一般是套新政策,已经让各种评论员相继上场发表感想和总结。增加东西的目的就是拨乱反正,需要适当为题目服务。
减少的部分一般减少的都是总结,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文的总结和当前题目的主旨冲突,必须替换;第二种是减少的总结就是破题点,直接点出来等于是送分了。很多新闻都有小标题,作为材料的时候小标题其实就是总括词。
除此之外,现实材料还有一个特点,现实材料通常遵照时间逻辑而不是分类逻辑,因此很多点分类杂糅,一段里面涉及好多不同分类的点,以及很多点会反复出现。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进行主观分类,其次还要删掉多余的点,不要不敢删。
以上便是现实材料的两部分,接下来说说原创材料。
原创材料比起出题人自选材料更是夸张,想怎么出怎么出。
这种题属于是放飞自我了,常见于案例题和多人发言题。
案例题也就是介绍某个方向,一篇文章里面会附上非常多的案例,正常文章是不会有这么多案例的。
所以这种就是重在总结,并且使用规范词会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出题人能自己排材料就会刻意增加字数,让很多句子看起来每个字都是重点,让你不敢轻易删减。
多人发言题一人发表一种观点。
这种也是完全没有分类逻辑,需要自行排序,因为不同人的观点方向是不同的,需要把同类观点放到一起,并将类似的观点进行合并。
而发言题的口语化表达是最严重的,除了学者、官员、律师、校领导之类的表达比较规范,其他的都需要转化为相应的规范词。
总而言之,申论看懂材料十分重要,只有看懂了材料,你才能知道答案怎么划分逻辑,怎么组织语言,偏向使用原词还是使用规范词,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守株待兔,怨天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