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描写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够更加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进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下面介绍四种主要的心理描写方法。
一、内心独白法
内心独白,即自己对自己无声的话语。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说出不同的话,这些话反映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操作起来很简单,在句前加上“我想”“我觉得”“我心说”等词语即可。例如,海迪躺在床上,内心独白道:“不,不,我不能死!我还要活着,我还有一双手,我要用它劈开荆棘丛生的生活道路!”又如都德《最后一课》中,主人公懊悔地想:“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
二、心理推测法
人的心理虽然复杂,但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的神态、话语、动作、行为等来推测其心理活动或内心世界。比如,看到一个人拿着卷子皱起眉头,我们可以推测出卷子的题目对他来说比较难,他正在犯愁。再如,一个人站在讲台上,笑容满面,小嘴咧到了耳朵根,还特意挺起胸脯,让大家能更加清楚地看见他胸前那朵大红花,我们能推测出他此时洋洋得意。
三、梦幻表达法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人们面对重大事情无法抉择,或是有某种强烈愿望时,通常会做梦。幻觉也是一种表达人们内心活动的现象。通过写一个人的梦或者幻觉来表达其内心世界,这就是梦幻表达法。例如,在考试压力下,学生可能会梦到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自己卷来,同时仿佛看到老师满面的怒容,听到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魏巍在《我的老师》中,通过描写自己在睡梦中迷迷糊糊要去找蔡老师,体现出对老师的深深思念。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在寒冷中擦燃火柴,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等美好的幻觉。
四、景物烘托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周围的景物会随着人的心情不同而变化。当人心情愉悦时,周围的景色也会显得美丽动人;当人心情郁闷时,景物也会变得黯淡无光。例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里的美景烘托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而当人心情紧张时,景物也会变得压抑。比如,“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这里的景物烘托出紧张的考试氛围和人物忐忑的心情。
下面运用“景物烘托法”描写一个场景。
昨天考了一次试,大家都觉得题目很难,但我却觉得不是很难。今天早上卷子发下来,我一看,得了满分。此时,阳光格外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像棉花糖一样飘浮在空中。校园里的花朵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轻轻拂过,花朵摇曳生姿,散发出阵阵芬芳。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我鼓掌祝贺。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在为我的成功欢呼。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它们与我的喜悦心情相互映衬,烘托出我此刻的兴奋与自豪。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这份满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幸福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