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看到别人卷子算作弊吗(如果被判定作弊会立马通知考生吗)

不小心看到别人卷子算作弊吗(如果被判定作弊会立马通知考生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5 17:36:53
前言

高考,无疑是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考试,甚至不惜在考试的时刻实行交通管制、生产停工,以防噪音干扰。

而在考场的周围,甚至还配备了大量警力人员,用来为学子们解决年年发生的”意外事件“。

这种待遇在其他的国家性考试中都难得一见,足以体现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

而与之相对的,高考的保密措施也是顶级的,在进入考场前考生会经历最为严密的检查。

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再严密的检查,每年似乎也都会有漏网之鱼出现。

案件情况

2022年6月7日,作为高考首日,不出意外的热搜全部是高考有关的内容。

但在这之中最被人们关心的,则是高考的数学题疑似被人泄露了!

6月7日下午正在进行数学考试的时候,某qq群内却有人向“姐妹”求助一道高中数学题,并称自己可以出钱。

幸运的是,帖子一经发出即石沉大海,并没有人向求助者提供问题的答案。

但这个普通的帖子在考试结束,卷子试题公布后却迅速引起关注,群内的人猛然发现,这个求助者的题目竟然就是高考题!

随着群内图片的流出,事件开始变得扑朔迷离。部分人怀疑这是有组织的作弊,高考试题在考前已经被人窃取了!

这种说法一经流传,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本就关注高考的人们纷纷侧目,期待官方给出合理的解释。

而就在这一时刻,另外两例疑似作弊的网帖也被人们翻了出来。发帖者炫耀自己押中了题目,但相似度明显高的不正常。

官方一经接到消息后高度重视,立刻投入大量警力开始着手调查,以最快的速度查明了真相。

而据公布的调查真相来看,这是一起典型的高考作弊案件和两起常见的哗众取宠的治安事件。

虽然三起事件都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不过最终造成的危害后果有限,并非不可控。

两起治安事件的当事人出于不明目的,利用系统漏洞,得以使自己考后上传的题目显示时间为考前,用以博取关注。

而一起作弊案件的行为方式虽然出格,但放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每年都有的现象。

涉事者在考前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躲避了监考老师的检查,得以顺利将手机带入了考场。

之后又不知道什么原因,作弊者的手机竟然在考场上有信号(按理说应该有信号屏蔽器)。

随后的行为就如同普通考试作弊一样,作弊者避开老师监视,偷偷拍摄试题照片并上传到网络上求助。

从行为模式和结果来看,该案与去年曾发生过的小猿搜题案几乎一模一样。

去年的作弊者慌乱下甚至把座位号都拍上了

当事人虽然都妄图用手机查询试题作弊,但最终手机作弊并不像平时考试作弊时那么好用。

网络上查询不到原题,他们的“求助行为”也无人理会,反而主动暴露了自己的作弊事实,最终自食苦果

总的来说,这次事件的性质虽然也很严重,但并没有造成2003年高考卷被盗案那样的严重后果。

处理预测

那么对于这几人会怎么处理呢?

1. 高考手机作弊案件

在这一类型的案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对于拿手机进考场作弊的人,有的案件中的作弊者被送进了监狱,有的则仅仅是取消了考试成绩,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同样是带手机作弊,有的人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成绩。

他们主观上并不想对外传播,甚至对“传播”还是排斥状态(不想被他人看到,只想自己提升成绩)。

但有的人带手机拍照,则是为了传给在外组织考试作弊的同伙。同伙接到试题后,会迅速解答,并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

以往就出现过考生一面想自己作弊,一面还想赚外快,便伙同犯罪团伙一起,妄图里应外合贩卖答案牟利。

刑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也就是说,在外的组织者会被判处组织考试作弊罪,罪刑较重,最高可达七年。

而给组织作弊者提供试题的,属于“帮助”行为,也会依照此规定进行处罚。

但对于没有组织的“独行侠”们,一般都不会涉及刑法,而是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行处理。

以今年的情况而言,其同时属于《教育法》第七十九条中的“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和八十条中的“在考试结束前泄露、传播考试试题”两种情况。

而按照《教育法》规定,情节严重者可能会被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甚至会被行政拘留。

不过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很少会对此类作弊者这样处罚,一般仅仅取消成绩。

这可能是考虑到作案者危害后果相对较小,在案件过程中既没有其他考生看到,作弊者本人也没能作弊成功。

去年的作案者被小猿搜题工作人员举报,今年的则被群内人员举报,是谓作茧自缚

2.“占坑贴”案件

对于这两名作案者,其实在往常也不少见,属于为博取关注而进行的“吹牛”行为。

如果在平时,恐怕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他俩。只是由于前述案件引起了人们对“高考泄密”的恐慌,这二人才被拉出来做了“旁证”。

如果真的要追究的话,两人很明显涉及散布谣言类的寻衅滋事行为。

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作案者应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不过比较起来,真正实施作弊者尚不会被行政拘留。对比两者的性质和后果,要将“吹牛”的人进行拘留显然不妥。

估计两人最终会被以批评教育进行处理。


总的来说,在高考作弊案中,寻找枪手替自己考试的作弊者会被以“代替考试罪”进行处理,其他的一般是行政处罚。

对于这一案件你怎么看?你听说过什么类似的案例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