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孩子进入小学的第2年,课业难度相比一年级逐渐加深。
第一次单元考卷发下来,老师还多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
把考卷拿回去第一时间,不要马上改错,必须由家长陪着订正。
家长除了签字,还必须负责在每个错题后面写下来出错的原因,再去订正。
订正考卷不光是学生的任务
出现错误先寻找原因,分析问题关键,再去订正,这种老师给出的新的改题方式,就是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发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错误的根源。
真正了解到考题的要点难点,孩子都是在哪些问题上产生失误。
考试评分,为的是判断学会了多少,看不出学得好不好。
平时有错题应该庆幸发现得早,没有错只代表没遇上不会的题,不代表学会了。
对这样老师交给家长的特殊任务,我必须举双手赞成。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最基础的时期,对于上课的内容,孩子接收到的程度各不相同。
老师只能从反馈的作业和考卷中,体会每位学生能力的高低。
相对学校的大环境来说,课堂上对不同水平孩子的教学是不可能区别对待。针对在考卷和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孩子需要提升的地方也各不相同。
老师只能保证安排上课内容,真正想培养学习能力,靠的还是课后家长陪同复习和回顾出来的经验。
如果家长自己都不清楚孩子到底哪里出问题,怎么来帮助他提升不足的地方?
分数只是过去的事情,错题才是体现学习成果的关键。
如何看待考试中的失误,有没有及时回顾总结,在孩子没有发现其中关系的时候,家长要先行一步加以提点。
学到的知识没有反复揣摩,直到熟练运用,都只是看了个热闹。
低年级的学习,除了考后必要的回顾,考前的准备也不能大意。
读题能力是必备技能
二年级之后最大的不同,还体现在考试上。一年级可以等着老师一边念题,学生一边作答,现在就完全靠自己读题并解答。
考虑到逐年提升的必备识字量和阅读能力,自主读题能力也是要早做准备。
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读题就已经在考验孩子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很多时候被归结于粗心的错题,其实背后的原因更多是理解能力的不足。
比如在总结过的一年级数学试题的文章---《当数学遇到文字理解》
文字理解结合数字模式,在低年级阶段就是中常见题型,远不是刷刷计算能力就可以突击掌握的能力。
处在一年级还不能自己读题的孩子,在日常作业和考试中就要先学会专心听懂题,再完成解题。
同时家长多给机会让孩子尝试自己读题,随时锻炼。
识字最简易的捷径就是多看多读,无论是最早的游戏书,练习册,还是学校作业考卷,鼓励孩子逐字逐句读一遍问题中的文字,试着看出题目要求的内容。
在每次解答考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考验孩子对文字理解和运用。
看似和数学没有关联的语文技能,其实同样在影响学习能力的高低。
图中的文字就藏着题目的陷阱,(5)从右边数的第2只动物离队了,还剩()只动物?第2只,和2只,一字之差,结果就完全不同。
早在低年级时就养成逐字读题的习惯,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做题时候不要着急写答案,看懂题再做题。
孩子有独立读题的习惯,还可以保证做题速度,留着足够时间检查。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考试的时候因为粗心犯错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分数没有错题重要
通过分析题目所考察的内容,提醒孩子现在所需要掌握的能力都有哪些?自己还有哪些不足?
大量重复刷题,不如思考下为什么会有类似的错题出现,从根源上找到提升的目标。
数学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做题的过程却是有各种不同的路径。低年级的数学在大人看来非常的简单,但不要忽略孩子从学到会之间必须经历的困难。
会做的题是怎么得到答案的,想出来的,解出来的,还是记下来了?
二年级的计算题增加了竖式计算和带括号的等式,解题的过程不但有先后顺序,对步骤也有要求。
不会的题,看不懂或是不理解,还是没找到解题思路?
数学文字题,是孩子错误率多发的题型之一,这里并不单纯包括认字积累的程度,还有一些惯用的数学表达。
题目中经常很多数学相关的固定表达,比如:加法算式的结果叫和,减法算式结果叫差,总和,全长,一共,原来,各有,分别,还剩.......
看到了就马上圈出来,多加提醒孩子记住这些的要点。
有问题做错了,怎么错的?查思路有没有问题,看题目有没有遗漏,粗心大意的背后是不是和做题思维逻辑不够清晰有关系。
倒推一遍当时解题时候是怎么想的,有利于找到错误出现地方。
记住错误发生的缘由来历,整理出通过练习和考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
让孩子懂得,练习和考试真正的作用并不是单纯地排列分数高低,而是在锻炼综合的能力。
学习中的点滴问题,不是靠老师每天上课批改作业考卷能解决的。
低年级想打好打基础,靠的是父母对学习全方面全方位的了解,帮孩子定制出合适的目标。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问题出现时就是进步的最好时机。
学习问题不分大小,家长多上心和孩子肯专心一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