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写卷子(基础不好的是刷试卷还是刷书)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写卷子(基础不好的是刷试卷还是刷书)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5 04:52:00

本 文 约 27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min

文 | 行持

语文正是因为多义性才更美,只有尊重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哈姆雷特”,我们才能再次赢得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最近,有一份引发热议的美国高中汉语试卷走红网络,第一题就难倒了不少中国网友。大家纷纷吐槽,“我学了12年假中文吗?”“我的语文学了个寂寞!”

网友们看似在调侃汉语试卷,实则将矛头对准了语文。

有关调研结果显示,中国绝大部分的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就是语文课。曾经还一度出现过“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论调。

为什么中国学生反而不喜欢语文呢?认真研究一下这份来自外国的“网红”汉语试卷,或许,它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学习“指哪儿”,考试就应该“打哪儿”

这份美国高中汉语试卷题量不大,题型也很简单。但让很多中国网友诧异的是,第一题“写出‘僦居’的近义词”就不会做。很多网友表示自己根本没见过这个词。试卷里的其他词语也都怪怪的,比如后面的“掬”“啖”“龁”“甚蕃”等。

乍一看这些词挺别扭,因为它们都是文言文词汇,不是现代汉语里经常用的。脱离了语言环境,单独拿一个词来考,难度当然很大。

浙江大学一位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的专家指出,这份试卷是对教师圈定内容的考查,试题内容都出自特定的教材篇目。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圈定的篇目,就能轻松应对考试。

听专家这么一说,感觉这份试题的难度瞬间降低了很多。

可中国学生发现,虽然我们的语文教材是老师上课的依据,但教材上的东西,试卷根本不考。

语文考试是风向标,它“指到哪儿”,语文学习就应该“打到哪儿”,但问题是谁也猜不准它会“指到哪儿”。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很难提起对语文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在外界作用下产生的,这种学习动机叫“功利性动机”。学生以功利性动机去学习,便会认为:只要付出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这样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而实际上,学生上语文课、学语文教材并不能直接帮自己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无法获得成就感,那为什么还要学语文呢?

这份美国汉语试卷启发我们,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拥有满满的获得感、成就感,学习过程才能更快乐。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做到这样,语文课才能在学生眼里变得可爱起来,语文才能重新获得中国学生的青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能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很多网友通过各种渠道为这份美国汉语试卷提供了答案。比如,“僦居”的近义词就是“租屋”。

不过他们似乎不了解,国外并不流行什么标准答案。“僦居”的近义词不只可以是“租屋”,还可以是“僦舍”,还可以是“僦屋”,甚至也可以是“租住”。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最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比如造句、写作、阅读理解,都是无标准答案可寻的。每一个真正懂语文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

可是,语文试卷是有标准答案的,它就叫“参考答案”。

就拿一篇阅读理解来说,一个班50个学生,看了同一篇文章,就会有50种感想,这就产生了语文的“多义性”。那么,这50种感想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可以说,都是对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这句名言在时刻提醒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我们的语文考试企图用标准答案告诉你,尽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其他的都是错的。

加拿大作家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写道,控制者经常用反驳的方式来反对被控制者的观点、情感和信念,让他觉得“自己是错误的”。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老师和试卷的出题人就扮演了“控制者”角色,他们在反复打击着、否定着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不断告诉他们:你是错误的!每次都证明自己是错的,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啊。学生们受打击次数多了,对语文的兴趣也就逐渐消失了。

永远不会被认可,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事实上,语文正是因为多义性才更美,正是因为可以表明多种态度才变得更有趣。每一种表达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个声音都该被倾听。

一个喜欢语文的学生告诉我,他喜欢语文,仅仅是因为有一次他说出了自己不同于标准答案的想法,而老师告诉他:你是对的!

只有尊重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哈姆雷特”,我们才能再次赢得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已经被没收的想象力和自由表达的权力,能不能还给学生

这份美国汉语试卷给了三个作文题目——莲花的启示、永远的昭君、读“大鼠”有感。

如果让你写这份美国高中汉语试卷的作文,你会写什么?

很多网友吐槽说:

“学过《爱莲说》,可惜都忘干净了。”

“说实话,我连蒲松龄的《大鼠》都没看过,怎么写?”

“王昭君的故事?还真不知道细节。”

更多人表示,这篇只要300字的文章,并不好写。

其实,这份试卷对写作的要求很简单:写议论文;300字以上,至少写三段;字体工整。

也就是说,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字数够,写干净些就行了。

可为什么中国人反而会感觉难呢?原因很简单,一提到写作文,我们的脑海里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作文好难!这种下意识的恐惧,让我们一旦看到作文题目,就会望而却步。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看语文考卷上的作文题目,大概就明白了,不是晦涩难懂,就是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会引发很多学生吐槽: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比如,对于“对垃圾分类的思考”这样的题目,很多山区孩子无话可说,最后只好写些大话、空话、假话。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文要求还很高:语言要生动,选材要新颖,观点要深刻等。这下,学生彻底无语了。

有的学生写作文喜欢想象,却被批评为“脱离实际生活”;有的学生喜欢吐槽、批判,于是得到了“三观不正,没有正能量”的评语。

既不自由,还无话可说,学生们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命题人的要求,于是就开始怕作文、讨厌作文,进而也讨厌语文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之作《自由学习》一书中说:“使学生根本感觉不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存在的教育,就是落后的教育。”而现在的语文学习恰恰是这样的。

班主任没收了学生们的课外书,作文又没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那么,语文能带给学生们的还有什么?除了苍白的想象,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话语,就只剩下内心深处的厌倦了。

这份国外的汉语试卷告诉我们,写作文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儿,把自己的想法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但现在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写作成了一件头疼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想象力、自由表达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多义性的山水中流连忘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自我价值”的实现,体会满满的成就感、获得感,我们的语文才能赢得千千万万中国学生的喜爱。

-END-

责编 | 墨语

实习编辑 | 张新林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授权只针对“读者·新语文”原创文字内容。涉及非原创内容、图片、音视频等第三方合法权利的授权,请自行联系相关权利方单独授权。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