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规划~有道有术有结果FOCUS ON US
教育就是
你的一万种尝试
我的始终坚持
“Life is a journey, and travel it well.”
为什么同一个学习方法,
在孩子身上会有差异性!!!
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有着很多细节的地方,看着不起眼,但是都会成为影响孩子的关键。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到最后会发现:
成绩只是顺带的,当大方向把控好了,成绩只是时间问题;但若没有正确的方向,即使怎么努力,可能也靠近不了目标。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会来反馈:
我已经按照你的方法做了,但好像效果没有那么明显。
这是个常态。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是有着十几年的理论基础,加上七八年的实践基础的。
所以对于孩子,经过评估,我就会对这个孩子有个大框架的调整方案。那么细微的补充,则是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呈现,再来做微调。
因此,我一直强调,虽然我分享的是成功案例,可能大家会感觉到,这个小孩的身上有我家孩子的影子;那个孩子身上好像也有影子……
但若是按照我的步骤走,总是觉得差了点什么。
这里的关键是:
01
孩子的个体差异
即使是考同样分数的孩子,同一个方案都未必适用。
可能A同学是因为粗心扣了5分;而B同学的5分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不会;
……
A同学的性格是活泼好动的;B同学的性格是内向的;C同学的性格则是两者兼具……
就这么粗略一算,已经有了这么多的差异。
02
环境的差异
环境的差异简单来说比较重要的有: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
家庭环境一般就是指孩子长期居住的环境。在这部分,对孩子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家长的养育方式。
有些家长是放纵型的;有些家长是严厉型的;而有些家长则是刚柔并济的。
还有一个就是家长自身的认知水平。
这里家长的认知水平并不跟家长自身的学历水平成正比。只能说是各有差异。
学习环境一般是指孩子的学校和课后参加辅导的地方。
学校从大的方面讲有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差异;从小的方面讲有城市小学跟郊区乡下小学的差异。
这一部分的差异性也是极大的。
学校大环境的差异,不用说大家都明白。家长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想把孩子往好的学校送,原因,大家都了解。
都说学校不够,补课来凑,孩子的节假日很大一部分时间则是在培训机构度过,而培训机构参差不齐,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因此,就这样浅浅的总结下,会发现除了学习方法以外,还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
因此,就算是同一个方案,会有不同的呈现,不同的效果,也是个常态化的事情。
为何四个小时即使孩子是哭着的,
也必须把课文抄完!
今天,有位家长在我上课的时候刚好在我家。当她旁观完我上课的全过程之后,她跟说我:
确实看着你都在上课,但是你对每个小朋友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甚至连说话的语气都是有差异的,怪不得你带出来的学生成效总是不错的。
确实我对每位学生都是有“差异化”的,这个“差异化”是因人因时而异。
分享一下今天一位小朋友的案例。
了解我的家长都知道,我是极少让孩子带着作业回家去完成的。
但是今天的一位小朋友,愣是在家里抄了四个多小时的课文,还是我特地交代的,不仅告诉他,还跟他妈妈说要监督完成。
下午他妈妈发来反馈:
抄的妈妈都心疼了,但是妈妈还是坚持让孩子把课文抄完了。
今天这位小朋友抄的课文是《动物王国开大会》,这一篇可以算的上是一年级下册最长的一篇课文。
为什么我会这么“反常”?其实我是预估到了这位小朋友是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可以说我是故意的。
这位小朋友跟着我上课已经两个多月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各项能力都已经提升了。
比如:
拼音已经比较熟练了,按照他现在的速度,在15分钟以内可以完成《动物王国开大会》这篇课文的阅读(原来起码一个小时);
理解能力跟之前相比也有了3倍以上的提升;
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学习的速度也有3倍以上的提升;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对他开启了时间管理的训练,而且要提升他的写字速度。
在这之前我跟他进行了很多次关于这部分的约定,今天这情况是我在跟孩子约定很多次之后他没有完成目标,他自己的选择。
所以他妈妈反馈:
孩子自己说是没有完成黄老师的要求,自己愿意回来抄的。
这过程中我做了什么让孩子即使在过程中那么艰难,他依然可以坚持下去。
这里面涉及到了《正面管教》中的规则意识。
在我带孩子的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基本上了正轨之后,我就会开始调整孩子的规则意识,只要孩子的规则意识一稳定下来,基本孩子的学习就会进入”自动化“模式,也就是家长们所追求的”自主学习“。
上文的这个孩子就是进入了这个阶段。
在跟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时候,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抄写课文这个动作,我在前期跟孩子一起直指定了很详细的规则,且这些规则都是再三跟孩子确认过的,并且孩子都是同意的。
所以当他自己没有完成规定的项目时,他是愿意去承担后果的,只是他对他需要承担的后果需要花费多少代价,孩子的心里是没有概念的。
那么当他花了四个多小时的时间去完成之后,他就会对这个感受印象深刻,并且在接下去的学习过程中,大概率是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
重要提示:
文中的孩子刚上一年级,并且还是比较听话的孩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是执行的比较顺利的。
并且他的妈妈是很配合的,一整个下午把学校的作业都停了,就为了完成我的这个动作,且在孩子耗费那么多时间的情况下,依然坚持。
这是这波操作的很重要的两个基本点。
规则意识的建立是需要花时间建立的。很多细节决定着能不能把这个动作在孩子身上延续下去:
1、约定前的谈话,是需要很认真地跟孩子交流,且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注意:这里的惩罚并不是目的,只是为了约束。因此这里的惩罚需要选择平日对于孩子而言他有点害怕的项目(比如上文的孩子,就很不喜欢写字,所以就挑了抄课文);或者是对孩子喜欢的项目加以限制)
2、规则制定下来需要严格进行,若是中途放弃;则需重新跟孩子谈话,并制定新的约定。若约定执行了一段时间,发现孩子的完成度是比较好的,则可以重新进行下一轮的“规则约定”。
注意:这里也是一样的,一次只能对一个行为达成一个约定,是不建议多行为同时进行的。
3、高年级的孩子跟家长之间已经互相都了解“透彻”。因此,要重新修正孩子的行为周期是比较长的,就特别需要家长能够有耐心,而非一次失败,就不再开启。
樊登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感觉到痛苦,那你的方式一定是错误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跟孩子的相处模式,是和平相处,还是矛盾重生。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路径是很不错的,在大框架正确的前提下,根据自家的孩子进行微调,就一定可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家孩子的“快乐之道”。
我自己非常推崇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市面上有很多的教养理论,咋一看,每种理论总是有说的对的部分。但总觉得想要彻底执行总是有难度的。
因为我本身是《正面管教》的家长讲师,那我就以《正面管教》来做个分享。
在这个理论中我非常推崇的就是规则意识的养成这一块,因为我用了这一块之后,对于我家果子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她现在的学习都不用操心,我在给了她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外,还给了建立了很良好的规则意识,所以周末只要我告诉她我的安排之后,她就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清清楚楚的,是不需要我费心的。
我身边的朋友都会说我家娃是天使宝宝,但其实我一直强调的是,我家的娃也是普娃,她也是我一步步的从混乱的状态中去养成的。并不是生来就是如此。
所以可能我唯一庆幸的就是:我接触各类育儿学派早,而我又找了适合自己的节奏。就有了现在的轻松自在。
但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在批判《正面管教》,会说:一点都不落地,好像也没什么效果……
其实我的感觉是:
任何的东西,只有:有用才会有用,没用就是没用。
一个养育理念只能够给到我们大方向的指引,剩下的实践部分是需要我们自己花时间去践行的。
但践行的这条路,其实是非常考验家长的,往往先退却的是家长本身,而非孩子。
写在最后
学习本没有捷径可言
但若是找到正确的方法
还是可以
事半功倍的
就像阿基米德说的: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
一根足够长的硬棒
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因此
给孩子一套正确的方法
他就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顺畅遨游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