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一道小吃,传说乾隆帝品尝后赞不绝口,顺便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贴饽饽熬鱼是天津的特色美食,这道小吃所用到的鱼是一种小鱼,叫“小麦穗鱼”。这种鱼比手指长不了多少。
正宗的贴饽饽熬鱼需要用传统的大铁锅来做。过去,天津人用的是砖垒的传统灶火,灶火上安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大铁锅,烧的则是柴火。
传统的灶火与大铁锅
贴饽饽熬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鱼,一部分是饽饽。
我们先来说鱼的处理,很简单,将小麦穗鱼或比它个头更小的壕根儿洗净即可,不需要去内脏。第一是因为这些鱼比较小,去内脏很不方便;第二是因为这种小鱼带着内脏吃味道会更好。
小麦穗鱼比手指长不了多少
天津人为什么喜欢吃这样的小鱼,老人们说在过去条件比较艰苦,没有好吃的东西,偶然间人们发现了这种小鱼吃起来也很美味。慢慢地,小麦穗鱼便成了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油热以后,先用葱姜爆香,然后把洗净控干水分的小鱼倒入锅中稍微炸一下,再放进酱油、醋、料酒、糖、盐等调料,加入适量清水,没过小鱼即可,等待水开。
水开以后就可以贴饽饽了。“饽饽”是方言,其实就是用玉米面做成的饼。玉米面加水和成面,再用手拍成长圆形的厚饼,这就是饽饽。
由于锅比较大,鱼可能只占了一个锅底,上面还有很多的空间,这部分空间正好可以用来“贴”饽饽。将成型的饽饽沿着大铁锅的边沿贴一圈,就像我们烙烙饼一样。
这时,我们便可盖上锅盖在一旁歇着了。灶里不必再添柴火了,让余火慢慢烧。锅里的鱼自然收汁的同时,饽饽也就熟了。
贴饽饽熬鱼
饽饽出锅,一面金黄松软,一面焦香酥脆,由于饽饽的下半截浸在鱼汤里,还有浓浓的鱼香味。咬一口饽饽,再夹一条小鱼就着吃,粮食的谷香味与海产品的鲜香味完美结合,充分满足了人的味蕾的需求。
贴饽饽熬小鱼是老百姓的叫法,其实,这道小吃还有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叫“佛手糕千眼鱼”,传说是乾隆皇帝给起的。
话说当年乾隆帝下江南考察民情。一日,一行人路过天津御河时,正好到了吃午饭的点。穿着便装的乾隆帝和几个贴身侍卫见河畔有一家小店,便进去歇脚。
乾隆帝边喝茶边欣赏着御河的美景,正想着吃什么的时候,饭桌旁走来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粗衣素装,俊俏伶俐,颇惹人喜欢。她端着盛有金黄色饽饽的碟子,碟子里盛有无数条二寸来长的头尾交错的熬小鱼。姑娘轻轻将碟子放在饭桌的中央,朱唇轻启:“客官请慢用。”
乾隆帝拿起一个饽饽咬上一口,又脆又香,甜滋滋的,好吃极了,然后他又夹起一条小鱼放到嘴里,咸淡可口,鱼鲜味美,吃得津津有味。
乾隆帝忙问店老板:“此饭何名?”
乾隆帝下江南时品尝了贴饽饽熬鱼这道美食
店老板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汉,老汉说:“听口音您几位不像是本地人。这是我们本地的一种便饭,家家都吃,可是没有名字。”
乾隆帝听后,哈哈一笑,脱口而出:“这么好吃的东西没有名字真是可惜了,不如叫它‘佛手糕千眼鱼’吧。”
几个侍卫拍手叫好。一旁的李老汉不知道面前的顾客正是当今圣上,便没怎么当回事,继续去忙他的事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话说回来,用手拍成的长圆形金黄色的饽饽,看起来不就像“佛手糕”吗?锅底的那许多条小鱼不正是“千眼鱼”吗?
如果你来天津,一定要品尝一下这道当地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