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的发明
历史课本讲到了东汉蔡伦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扩大了造纸材料的来源,摸索出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从而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有了纸张的改进和大批量的生产,新的知识载体——纸质书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古籍装订的形式
从文字产生到成熟以后,书籍也产生了,自然遇到书籍的装订问题,这又和书籍的材料有关。古代书籍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其装订形式基本演变如下:
一.简策形式:竹、木简用细绳穿结构而成的编简;
二.卷轴形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类似简策卷起来保存和携带;
三.折叠形式:长卷书写后,折叠而成的多页折子装;这是纸书向册页过渡的形式;
四.册页形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三种。
一、简策形式
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
编简,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存在形式。
二、卷轴形式
盛行于隋、唐时期,得益于纸张的普及。
1、“卷”是卷子,用纸或兼帛做成用以书写文字的部分。
2、“轴”是用以旋转书卷的,分上下品,上品为琉璃、象牙、玳瑁、瑚瑚,下品为木质漆轴,轴头镶骨、琉璃或瓷。
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但因体式相似而同时并用。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时至今日,仍沿用卷轴装形式装裱字画形成长卷,书籍的卷轴装则已成为历史。
三、折叠形式
称为经折装,又称折子装,大致出现、流行于9世纪中叶以后的唐代晚期。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经的装帧最初多采用卷轴形式,但其过长舒卷不便。于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作为护封。这样就形成了折叠装。
四、册页形式
册页形式又分三种:
1、蝴蝶装
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折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
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大的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成书。
3、线装
线装是我国传统书籍装订技术演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至清代盛行。通称“线装书”。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线装,或翻印前代书籍,重新装订的。
在装订时,类似包背装的纸叶折好后按顺序累叠起来,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穿线。线装书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了。讲究的线装,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加以保护。
结构名称
成册线装书装桢完成后,内页及整书各部位专用名称:
古籍的保存
1、选择封闭性较严密的木制带玻璃门的书柜,以防灰尘侵入。书柜要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避免书籍直接受到日晒。
2、书柜里的图书书脑上部再用画报纸覆盖为佳。
3、藏书温度最好保持在6-20度左右,湿度则应该保持在50%-60%之间。
4、书柜内还可以放置樟脑丸和广西产的灵香草来驱虫。
5、取用时,最好戴干净的细布手套,展开和收拢的动作轻缓平和。观赏书画时,不要让日光长时间照射纸面。
6、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忌用化学杀虫剂。
现代图书的保存也可参考借鉴。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