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高考试卷(九年级试卷高分)

9年级高考试卷(九年级试卷高分)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5 01:55:12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1)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把侄孙的探望之意归结为“ _______,_______ ”,沉痛而又悲哀。
(2)古人常借“明月”抒怀,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_______, _______”就与南朝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并明月”相似。
(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高唱“ _______,_______ ”表达自己的宏伟志向。
(4)《岳阳楼记》中“ _______,_______ ”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
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中没有凡音的 ① (guō)噪,没有尘世的诓骗,无畏时空所限,黑白笔墨之间,行吟唱和,恍若与古人促膝,聆听圣贤的 ② (zhēn)言,妙趣横生,受益匪浅。书中故事总能让人感同身受,说理总能让人沉吟深思。目睹于勒叔叔悲苦现状的若瑟夫深刻感受到现实社会里人们的( ),杜小康在经历暴风雨洗礼后获得成长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 )的意义,毕淑敏认为各种复杂对立的情感会把我们的精神小屋挤得满满的,( ),而梁启超则告诫我们要心无旁 ③ (wù)、敬业乐群……通过读书,使我们不仅能保持思想的活力,还能获取智慧,实现真正人生的超越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唯利是图 矢志不移 亲密无间 B.唯利是图 锲而不舍 间不容发
C.见利忘义 锲而不舍 亲密无间 D.见利忘义 矢志不移 间不容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没有主语,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3分)

3、名著阅读交流(6分)
请你结合年代尺,判断下面那首诗创作于哪个时期,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4-5题。(7分)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①泛②崇光③,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①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②泛:摇动。③崇光:指海棠高贵华美的光泽。

4、诗歌一、二句从什么感觉角度描写海棠?写出了海棠怎样的特点?请简答。(3分)

5、诗歌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9题。(16分)

材料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余设凉簟①,卧舟中看月,小傒②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③,高舂④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凉簟:竹席。②小傒:奴仆。③黑甜:黑甜香,即睡梦。④高舂:指太阳升起。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

B.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

C.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

D.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庞公池不得船

查找字典法 ①星名。木星。②年。③表示年龄的单位。④年成,年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岁:

城至北海坂

课内迁移法 缘溪行。(《桃花源记》)

(2)缘:

歌终忽

参考成语法 寤寐求之

(3)寤: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9、张岱在庞公池赏月,在湖心亭看雪,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次“夜游”的不同心境。(5分)

[提示]乙文作于作者读书时代,甲文作于国破家亡、家族衰变之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村史馆的那张犁 蒋巍

①中学时,我从哈尔滨下乡赴北大荒,下了绿皮火车再上大解放汽车,穿过莽莽苍苍的兴安岭大森林,历时一天一夜,和上千名同伴抵达黑龙江边的嘉荫农场。一路上,我第一次看到那些穷困寂寥的乡村,那些破旧的村舍,内心之震撼、情感之忧伤,至今难忘。我的八年青春岁月,都献给这片黑土地。每每忆及这些,我对乡村生活总涌起亲切感。

②这些年,从黑龙江到海南,从新疆到东南沿海,我走了许多乡村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伟业,彻底撕去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绝对贫困”的标签,那些偏远贫瘠、人迹罕至的地方,眼瞅着一个个红瓦白墙、大路朝天的新村拔地而起。

③让我印象最深也最为感动的是,许多更新改造或迁入新址的村庄都办有一个村史馆——这是全体村民的意愿。馆里陈列着很多旧农具、旧物件,有硬木车轮、纺车、蓑衣、草鞋和公社的账本、算盘之类,都是村民们捐的。其中,让我久久端详、不舍离开的,是一张张饱经风霜、布满裂痕的木犁!

④犁,历史由它而起,梦想由它而起。它的犁铧,最初是刀耕火种的石片,后来是青铜,再后是钢铁,在中华大地留下五千多年的年轮。一张犁,它朴实得像一头躬身向前、埋头苦干的牛;它英勇得像一张坚忍的弓。而今,无论多么现代的大机械代替了它,无论它现在多么寂寞,它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⑤我到过乌江畔的一个小山村,村边是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下边就是大气磅礴、激浪滚滚的乌江。那里耕地极少,山上山下全是石头,拢一把土、摘一筐玉米棒都是难事。许多人家便外出谋生,或坐到江边峭壁下等活儿——为逆流而上的大船拉纤。我走过那些纤夫身边,望着他们乌黑的身躯、深弯的腰身和紧绷在肩头的纤绳,听着他们一声声高亢而有节奏的呼吼,蓦然忆起《黄河大合唱》中的那些山呼海啸。一根粗糙的纤绳,将他们弯曲的身影连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张张犁——这就是中华民族埋头苦干、自立自强的精神啊!

⑥在贵州铜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攀崖而上,走进一个农家院,我惊异地发现,院墙边放着一张老旧的木犁。我问,现在都机械化了,田里都是小农机突突响,还用得着这东西吗?主人说,这是我家的宝物,从老祖宗用到现在,我奶奶年轻时用它耕地,我舍不得扔。

⑦为啥呀?

⑧主人拿过一块抹布,一边为犁杖揩灰,一边说:“有感情了呗。别的地方用犁耕地,我们这儿用犁耕石头。”

⑨“咋回事?”我问。主人说:“你没见我们这儿的田亩都是零零散散的小块吗?”

⑩我笑了,说我听过一个段子。分田到户时,有一家分了十二块田,女儿放学后一块块数,数了好几遍都是十一块,她叫:“爸爸,少了一块呀!”爸爸说:“那一块在你草帽下扣着哩。”

⑪其实,这些田亩原本都是石头。脱贫攻坚以来,县乡领导便带领群众治理石头,还送来好些镐头锤子。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上,把大石头运走,把小石头砸碎,再从乌江边扛回一筐筐泥土垫在地里。“因为山上地块小、沟壑多,机械上不去,犁杖就用上了。”主人高兴地指着周围的山说,“我们的田亩就这样爬上了山,还种了很多树。你看,老早那些光秃秃的‘和尚头’,都种上庄稼了!”

⑫看来在山区,犁杖还是用得上。即使用不上,那也是农家的传家宝。只要看到它,农家就知道应该咋样侍候地了,土地就是农民的无价宝啊!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2023年8月5日)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犁铧有悠久的历史,最初是石片,后来是青铜,再后是钢铁。

B.第③段列举馆里的旧农具、旧物件,暗示犁在历史上的贡献。

C.第⑤段联想丰富,描绘拉纤的场景,意在表明纤夫谋生艰难。

D.文章见闻与思考交织,现实与回忆错叠,丰富厚重,形散神聚。

11、首段中作者笔下的乡村有什么特点?带给“我”怎样的感触?请简答。(3分)

12、结合语境,按括号中的要求作答。(8分)

(1)一张犁,它朴实得像一头躬身向前、埋头苦干的牛;它英勇得像一张坚忍的弓。(请从重音、语调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4分)

(2)一根粗糙的纤绳,将他们弯曲的身影连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张张犁。(句中喻体“一张张犁”生动形象,请写出本体,并分析两者的相似性及包含的意蕴。)(4分)

13、文章中“犁”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2分)

①就座后不时被后座人踢椅背,开演后一边观看一边交头接耳……文明观演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观演不文明行为仍不时发生。

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院,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精神文明水平提升的体现。现场演出的魅力来自演员,而演员的发挥又往往受到台下观众的影响。文明观演是对艺术的尊重,台上尽心演出,台下予以正向反馈,台上台下共同进入艺术情境,才能让演出更精彩、艺术水准更高。正如有演奏家所言:“唱片是‘死’的,演出是‘活’的,而‘活’就体现在演奏者与观众的情绪互动上。”不文明的观演行为不仅会破坏现场秩序、影响他人的观演体验,更会对演出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③舞台是一面镜子,既呈现精彩演出,也映照出观众的道德修养、艺术品位和文明程度。观演礼仪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在特定场所、特定时间段内的礼节性行为要求,既有在公共场合维护公序良俗的基本要求,也有与特定艺术类型相契合的更高文明规范。初次观演的观众,最好先了解掌握相关的观演礼仪。

④形成文明观演的行为规范,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提升人们的艺术素养。剧院不妨加强引导,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文明礼仪。开演前,可以推出导赏,发布剧目时长、中场休息时间的提醒,普及文明观演知识。演出后,剧院可以安排演后对谈、互动活动,让观众有机会表达观演感受。针对迟到和特殊观众,剧院可提供实时直播等设备,剧场服务人员多一些耐心劝导,以人性化服务,创造良好观演环境。针对孩子等群体,剧院可以通过动画、漫画等多样化的形式,传播文明观演知识。学校也可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讲授相关知识,培养孩子们的文明习惯。

⑤一名剧院负责人曾经在剧场看到一名迟到的女士,提着脱下的高跟鞋,小心翼翼进入剧场。他不由得感叹,文明观演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观演礼仪的背后,是剧场文化的传承,是城市文明的浸润。因此,当我们为欣赏艺术而走进剧场,也应自觉维护文明观演的氛围,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艺术素养,以文明成就艺术、让艺术陶冶心灵。

⑥一场精彩的演出,不仅有演员们的倾情演绎,也有观众的默契参与。观众恰当的掌声、专注的眼神,将会激发演员们临场发挥的激情和灵感;台上台下良性互动才能成就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个人、剧场、社会形成共塑文明观演的合力,将不断提升文化生活层次,塑造城市精神文明。

(摘编自《在剧场,以文明成就艺术》)

1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用观剧不文明行为作事实论据,揭示问题,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B.第②段先反面说理,再正面分析,强调观众观演行为对演出质量的影响。

C.末段进一步总结全文观点,重申个人、剧场、社会共塑观演文明的意义。

D.全文为并列式结构。先针对问题展开分析,再阐述“怎么办”解决问题。

15、以下材料,哪一则更适合支撑文章第③段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材料一:

音乐会的乐章间不宜鼓掌,歌剧的咏叹调结束可以鼓掌,古典舞剧在每幕结束或转场有明显音乐间隙时可以鼓掌。

材料二:

走入剧场需要衣着整洁,观看演出保持手机静音,演出进行时不录音录像。

16、请点评下图观众的观演行为,表明你的态度,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你的理由。(6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2分)

【材料一】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汉字体现出何种中华文明之美?

一是典雅之美。汉字作为古典文字的代表,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写形式的演变,穿越三千多年走到现在,其构形、内涵及其记录的思想文化,都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审美思想和观念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古老悠远的典雅之美。

二是构形之美。汉字通过画成其物,描写客观物象来造形,其体态变化多姿,生动形象;其构形追求对称均衡,符合美学原则。汉字构形可以说是古人智慧和巧思的生动记录,每个古老汉字的构形,都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构造既美在形式,也美在巧思。

三是韵律之美。早期的汉字主要用软笔书写,也有刀刻的甲骨文和铸造的金文。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控笔操刀的缘故,力道轻重变化、用笔(刀)起落运转和节奏快慢,综合展现出一种韵律之美。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系统相比,只有汉字既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工具,又兼有艺术创造和审美的功能。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还成为一种审美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之美也就是中华文明之美。

(选自《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有删改)

[材料二]为调查初中同学的汉字书写现状,杨民杰设计了“初中生汉字书写教学”问卷,并发放给300名初中学生。以下是他的部分调查结果。

(节选自杨民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汉字书写教学研究》)

【材料三】绝大多数形近字、形近偏旁虽然稍不留意就会混淆,但是如果理解了不同汉字、不同偏旁的含义,这样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例如,“初”表示用刀裁衣,也就是做衣服的开始,所以是衣字旁“衤”,而不是示字旁“礻”所以,如果每个人都能关注日常使用的汉字,琢磨一下这些汉字为什么这么写,通过自己查询或者请教别人去探求答案,长期积累,必有所得。

(节选自《从汉字窥见中华文化的“精气神”》,有删改)

【材料四】2009年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安阳的热门打卡地。面向社会大众的“甲骨学堂”活动正热火朝天地在这里进行……如今,殷墟内外、安阳城乡,处处可见甲骨文的神韵——百余座甲骨文书屋遍布公园、学校、社区;“甲骨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更是让高冷的古文字化身“表情包”“真人秀”;“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让甲骨文成为数字空间里的社交新宠…

(节选自《汉字的故事从这里开始……》,有删改)

17、请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呈现的信息,并提出一条改善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具体建议。(4分)

18、小深总是把“箫鼓追随春社近”的“箫”字写成“萧”,订正很多次却还是出错,请你仿照【材料三】中的例子,根据不同偏旁的含义,帮他记住这个字的正确写法。(5分)

19、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每个古老汉字的构形,都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构造既美在形式,也美在巧思。

B.汉字与其他文字一样,既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工具,又兼有艺术创造和审美的功能。

C.如果理解了不同汉字、不同偏旁的含义,形近字的混淆错误就能杜绝。

D.甲骨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让甲骨文成为数字空间里的社交新宠。

三、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鲁迅:“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请以“踏出一条路”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