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试卷分类一览表河南(2025年河南高考试题和哪个省一样)

2022年高考试卷分类一览表河南(2025年河南高考试题和哪个省一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5 01:36:32

专注河南初/高中生学业规划、升学规划、港澳升学、强基综评、高考志愿填报、研学游学。陪伴式升学,专家级服务,只为让孩子更优可能。

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正式拉开帷幕。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启动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实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实施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

2022年,河南有关部门发布《河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到2025年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简称“两依据、一参考”)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即2025年开始“新高考”。同时,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对口招生高考时间在2025年提前至3月底,极有可能与高职单招合并招生。那么,对比河南老高考,2025年新高考第一年到底会有哪些变化呢?

01

命题机构的变化

选择考科目与全国统一高考同期进行,即语文、数学和外语还由教育部命题,选考科目则由省教育考试院命题。其实不论谁命题,改变不了的事实就是我们都是做题人。新高考后,各省份更无法直观比较试卷的难易程度了。

02

考试科目的变化

传统高考的考试分为文科、理科两大类,科目设置为“3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为语文、数学、外语(数学分文、理科);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新高考改革之后,取消了传统高考中文理科的分科方式,科目设置实行“3 1 2”的科目组合方式,学生将按照一定的规则,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门选考科目中,选择2门科目深入学习,并最终计入自己的高考成绩。

推荐阅读

官宣!《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等级赋分办法》政策解读

河南新高考赋分政策/12种选科组合优劣势/录取规则

不论分数论等级,你的分值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对位置才是决定选考最终成绩的因素。所以实在是看不懂新高考下分数是怎么换算的考生和家长,就努力把自己的分数提高一点,只有你的分数在所有考生中排位越前,你的最终成绩也会更高。就河南高考而言,普通高中的考生就要注意一下 ,自己的地市如果教育水平偏低,那么高考赋分可能还会下降一些。重点高中的考生,特别教育强的地市,赋分可能会上升一点。出现小科成绩的这种变化 ,可能不是自己的水平高了或者低了,而是和你竞争的群体变了。

03

计分方式的变化

在老高考模式下,考生高考的总成绩为750分,高考所有科目以原始分数(即“卷面分数”)计入到高考成绩中。新高考改革后,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和首选科目历史或者物理,采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即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和外语每科原始分值为150分;首选科目历史或者物理,每科原始分值为100分。再选科目成绩按照转换办法以等级转换分(即等级赋分)呈现并计入考生总成绩。在录取时选考物理和选考历史的考生将分别排队录取,和老高考按照文理科进行分类排名性质一样。由于再选科目为赋分制,对于中分段学生不太友好。

04

考核内容的变化

于河南新高考,需要提到的时间线就是2025年、2026年仍延续现行计分办法(听力成绩暂不计入外语成绩,外语成绩以考生外语笔试成绩的1.25倍计入),从2027年起,听力成绩计入外语成绩总分。2027届的孩子,就要努力练习英语了,千万不要是“哑巴英语”了。

05

录取模式的变化

传统高考的志愿设置,是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所学校下可以填若干个专业志愿和一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高考综合改革后,学校不再是志愿填报的“最小单位”。河北、贵州、山东、浙江等省份新高考改革后都是采用“院校 专业”模式,河南毅然决然的采用“院校 专业组”的模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一所院校的招生计划分为若干个院校专业组,每一个院校专业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同一个院校专业组内所有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志愿填报及投档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因为专业组划分由学校自行决定,可能一个学校就一个专业组,也可能是多个专业组。相应地,每个学校不再仅有一个投档线,而是每个专业组都有一个自己的投档分数,部分学校组与组之间的分差能达到近百分之多。比如2021年广东省首选物理组考生的报考南方医科大学各专业组投档分中,专业组206(专业为本硕博连读的临床医学)最低分为643分,专业组211(专业为英语、公共事业管理等医学院校的冷门专业)最低分为518分,分差高达125分。

多个专业组的话,可能冷门和热门专业分别分组,因为是专业组内调剂,所以考生和家长为了避开冷门专业,只选择热门专业组即可,但是个别院校也可能把冷热专业混在一块投放招生计划,那么久存在调剂到冷门专业的可能,这就需要家长和考生多了解院校专业组的划分和当年的招生计划了。

06

录取批次的变化

自2025年起,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一二本合并,但是可能会有特殊类型批次,具体以官方发布为准。因为一二本合并,“隐形干预的那双手”不见了,可能会造成原先一本线附近的学校的投档线持续走低,二本热门院校投档线持续走高。

插播广告:了解更多的河南新高考政策变化、报考技巧及数据包,可咨询客服

07

志愿数量的变化

2022年河南本科一批6个院校志愿,二批是9个院校志愿,2023年、2024年河南本科一批和二批都各为12个院校志愿。第四批改革的省份志愿数量为40个或45个,2025年为河南新高考第一年,是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的八省之一,极大概率为45个,但是不排除更多的可能。这就要求家长提前了解足够多的院校,扩大院校范围,难度增加了,但是别被其他机构忽悠,同样变化的是被录取的概率也在增加。

08

志愿填报的变化

在老高考模式下,只要按照文理科进行区分招生计划进行志愿填报即可。新高考模式下,除了要区分首选科目是历史组还是物理组外,还需要区分再选科目是否有政治或化学或其他的限制要求。较老高考报考增加了选科要求,也就是说高一的选科,一定意义上决定了高三的报考方向。所以家长一定在高一选科时,就需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理性选择学科和课程组合。2024年9月25日,国务院出台稳就业24条,就结构性就业矛盾,要求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意味着明年物理组被录取机会大增,文科生可能面临缩招的风险。

09

考试类别的变化

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相当于整合高职单招,未被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可以继续参加普通高考,仍有机会被普通高校录取。随着改革的深入,或许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命题和评卷都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代替现在的各个学校组织的高职单招,演变成类似于山东等省的春季高考。对于低分段尤其家庭贫困的学生而言,是一种福音,因为这样意味着公平。评价方式还是“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主要为了以考导学,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0

班级建制的变化

12种选科组合,因为孩子兴趣不同,可能选科组合不同,选课走班教学就成了必然要求。但是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走班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难度,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多数高中开设的选科组合有“物理 化学 政治”、“物理 化学 地理”、“物理 化学 生物”和“政治 历史 地理”等四种。

11

写在最后

我们家长和考生也需要了解的就是,高考赋分之后,就不存在零分考生了,即便全部交白卷,选考两门也会每门有30分的赋分成绩。而且我们高考后查到的分数是赋分后的成绩,原始成绩大概率不会公布,那么公布物理组和历史组的一分一段表也就是赋分后的位次区间排名了,和往年的文理科原始分排名就不能轻易划等号了,那么我们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需要明白的是,新高考再选科目实行赋分制,高考分数的分布会发生很大变化,此前是和题目难度原始分高度相关的偏态分布,现在是和划定赋分区间相关的正态分布;同时,高校录取又以院校专业组(或专业)为单位,考生和家长不宜直接套用往年的分数线或位次来进行志愿填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能唯一能参考的数据也就是往年的位次了,但是需要谨慎对待,真正考验家长学习能力的时间到了。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紧跟高校教学和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于物理组有了新的要求,物理和化学进行了捆绑要求,陪考团认为2024年是真正意义上进行物化捆绑的第一年。选择物理组的考生,在选科上也就逐渐演变成了“3 2 1”模式,接近了老高考的文理分科,高考改革经过了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其中底层逻辑变化:

老高考→高一→高二文理选科→高三高考→报志愿时选专业

新高考→高一选科,物化捆绑后接近文理选科→高三高考→报志愿时选专业

从2024届开始已经物化捆绑了,首选物理和再选化学可选专业较多,让选科接近了文理选科的情况,即选物化和不选物化。“物理 化学 X”的3种选科组合为专业覆盖率之王,专业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而其他选科组合可选空间骤然减少。

近年来新老高考在各地陆续过渡,为了保证进程平稳流畅,让考生适应新高考的命题模式,预计2025年1月4日至6日,2025年首次新高考的8个省份将统一时间开展适应性考试,以评估新高考制度的可行性和效果。

来源:陪考团

编辑:陪考团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无法查证版权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有侵权或者信息出现纰漏等,请私信管理员修正或删除。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