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卷子有几种类型2023年级(2024高考哪个省的卷子简单)

高考卷子有几种类型2023年级(2024高考哪个省的卷子简单)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5 00:19:18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2小题,10分)

[总体分析]

材料摘编自医学类科普文章,相关知识正确,语言表达简洁流畅,适合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材料。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能力,包括: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发现语言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予以纠正的能力;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补写重要内容的能力。

本题采用随文设题的形式,可有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菜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试题18]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参考答案]

A:自己有遗忘的能力

B:记住所有的信息

[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材料的核心观点是遗忘能使认知系统更加高效地工作。材料中有两处空缺,要求考生综合考虑上下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语句。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核心观点,结合上下文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准确补写并不困难。

A处,上文说人们幻想能过目不忘,然后出现一个连接词“其实”,提示接下来的内容是相反方向的;而下文是“因为遗忘可以……”,显然,“遗忘”是前面出现过的,需要补写的内容包含该词语,综合上下文即可补出“自己有遗忘的能力”。

B处,上文是“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下文是“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结合材料第一段所说的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即可补出“记住所有的信息”。

[试题亮点]

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

[试题19]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参考答案]

(1)语句:①;“只能望其项背”修改为“难以望其项背”。

(2)语句:⑥;“促使”修改为“导致”。

(3)语句:⑨;“虽然”修改为“但是”。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发现语言表述问题并进行修改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一共有三处表述不当,这三处属于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处成语使用不当。“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此处通过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比不上,所以不能说“只能望其项背”,而要修改为“难以望其项背”。

第二处⑥动宾搭配不当,“促使”的意思是“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是主动做事以达到某一目的,而宾语“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显然不是目的,搭配不当。此处修改为表示出现负面结果的“导致”和中性结果的“使得”都可以,但因为“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是负面的,所以修改为“导致”更好。

第三处⑨的不当要结合整段文字才能看出。如果只看上下句“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会认为这是个正确的复句,但是结合整段文字就可以看出这样表述不合适。这段文字要说的是有些人记忆力超强但是有其他方面的短板,重点落在后面。所以后面的连接词语不能用表示让步的“虽然”,而要修改为表示转折的“但是”。

[试题亮点]

本题引导考生认识到,判断句子表达恰当与否不仅要看句子本身,更要看具体的语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总体分析]

材料选自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以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一生为主要情节,揭露控诉了旧中国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小说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在写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凝练上,都取得很大成功,用来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材料非常恰当。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能力,包括:通过归纳分类,逐步领悟语文运用的规律,自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隐含意思的能力;细读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和修辞的能力。

采用随文设题的形式,可有效减少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现象。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试题20]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①“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

②“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

③“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

[考查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叠带来的语义变化的把握能力,引导考生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

[试题分析]

重叠是汉语一种很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古今文学作品都非常重视重叠词语的使用。汉语中多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一部分能够重叠,重叠形式也多种多样,如AA式、AABB式、ABAB式、ABB式等,重叠后的语义也有相应的变化。

本题考查的是AA式重叠。一般来说,名词的AA式重叠带来周遍义,强调全部、每一,如“人人”;动词重叠有尝试义、短暂义,如“看看”;形容词、副词重叠有程度加深或者恰当义,如“长长”“大大”。

本题并不要求考生回答得这么专业,只需要根据语境判断出重叠词语和原式在语义上的不同。

第一个重叠形式是“处处”,原式是“处”,现代汉语一般不单独使用。“处”表示地方,如“问询处”,重叠后的“处处”表示周遍义,即每一个地方,文中意思是每个地方都干燥结实。

第二个重叠形式是“微微”,原式是“微”表示轻微,重叠后微小的程度加深,表示更加轻微,文中表示黑土发黄的程度非常轻微。

第三个重叠形式是“早早”,原式“早”表示时间靠前,重叠后表示很早,文中意思是祥子愿意早上很早就去拉车。

[试题亮点]

本题是高考中首次考查考生对篇章中出现的重叠形式语法意义的把握能力,有助于引导考生在学习中注意辨析看似相同的语言形式在表意上的差别,增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试题21]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参考答案]

第①处: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对三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②逗号标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

第②处: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②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引导考生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试题分析]

这段文字描写了主人公祥子拉着车在狂风中艰难行走、最终“战胜”狂风的不服输精神。风是“尖溜溜的”,“飕进”袖口;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风“顶”得他透不出气,再加上多个非常贴切的比喻的使用,整段文字的语言非常有表现力。与文字的表现力密切相关的,还有标点符号的使用。试题考查的两处画线部分都用了逗号,逗号的基本功能是标示停顿,而“停顿就是仪式”,与表情达意及语法逻辑相关的那些停顿有特殊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的内容,就是文中的逗号体现出来的修辞功能

第一处画线部分,“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有两处用了逗号。这两个逗号如果删去,变成“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句子依然成立,但核心变成了“他向前钻”,“低着头咬着牙”可以看成“向前钻”的伴随状态。正是逗号的存在,让“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成为三个独立的语句,每个语句表示一个独立的动作,对这三个动作就起到强调作用。同时,逗号标示的停顿,让这三个动作变成了非连贯的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而这种字面上的不流畅和主人公艰难行走的不流畅之间,有一种相似性,也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一一句法形式和语义之间具有象似性

第二处画线部分,全句是“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祥子被狂风迎面吹时的反应和感受,有两处用了逗号。这两个逗号可以都删去,变成“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或者仅删一个,变成“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或者“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但是删除逗号后,“半天”就不再独立了。两个逗号的存在,使得画线处三个成分各自独立,有强调作用,尤其强调了“半天”,对闭住口和打嗝之间的时间之长进行了强调,说明了这个嗝打得非常不顺畅,这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加强烈,也体现了语言的象似性

解答本题对考生来说并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通过语感并结合上下文,基本可以答出。

[试题亮点]

本题首次考查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可引导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于细微之处体会经典作品的成功之处。

[试题22]

22.语言文字运用 I 和 II 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参考答案]

①(1)中的“像……似的”表示否定;

②(2)中的“像……似的”表示相似。

[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能力。

[试题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 I 和 II 的材料文体不同,前者是科普类文本,后者是文学类文本,行文风格上也有较大差别。“像……似的”基本含义是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但是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有时会有较大不同。

语言文字运用 I 中带“像……似的”的句子是“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实际上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是用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表示了否定的意思。

语言文字运用 II 作为文学性很强的文本,用了多个贴切的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带“像……似的”的语句是“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描写了冷风钻进祥子袖口时他的身体感觉,和全身洗冷水澡时感觉相似。

[试题亮点]

语用题中首次出现关联材料I和材料 II 两个文段的试题,引导考生注意辨析同样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