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是平时学习的航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高考题的出题的方向,否则学习就难有好的效果。
1.(2021·北京合格性考试)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不相符的一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 该溶液中含有 |
B | 向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 该溶液中含有 |
C |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
D | 用玻璃棒蘸取氯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随后褪色 | 氯水中含有酸性物质和漂白性物质 |
答案:C。
滴加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说明原溶液含有,它与碱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亚铁,又会被氧气氧化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立即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所以只能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与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一定是氨气,原溶液含有。与BaCl2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能是硫酸钡、碳酸钡或氯化银。氯水中含有HCl和HClO,HCl使石蕊变红,HClO能氧化石蕊成无色物质。
本题涉及离子的检验,这是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也是中学化学中重要基础知识,我们要掌握常见的重要的离子的检验方法,包括其所用的试剂、操作方法、现象。另外要注意其检验过程中的干扰。
2.(2021·山东学业考试)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陨铁中存在游离态的铁
B.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氧化铁和氢气
C.铁的氧化物都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D.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氢氧化铁
答案:B。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3.(2021·河北卷)“灌钢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钢铁治炼技术的重大贡献,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提到“钢铁是杂炼生钅柔作刀镰者”。“灌钢法”主要是将生铁和熟铁(含碳量约0.1%)混合加热,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钢是以铁为主的含碳合金
B.钢的含碳量越高,硬度和脆性越大
C.生铁由于含碳量高,熔点比熟铁高
D.冶炼铁的原料之一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
答案:C。生铁、钢都是铁合金,其中含有碳元素,一般来说,合金的熔点比各组分的熔点低,硬度比各组分高。赤铁矿是红色的,主要成分为Fe2O3。
4.(2021·广东学业考试)黑木耳是常见食品,可以补充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铁。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检验黑木耳中的铁元素,实验流程如下:
(1)灼烧黑木耳必须用到下列仪器中的________(填字母)。
(2)灰烬中含有铁的氧化物以及钾、钙、硅等元素的化合物。酸浸的目的是________。
(3)取少许滤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显红色,说明滤液中含有________;另取滤液检验,滤液能使KMnO4溶液紫色褪去,说明滤液中存在具有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粒子。
(4)为进一步探究和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该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记录现象,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 向FeCl2溶液中添加新制氯水 | 向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 |
实验现象 | 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 | 铁粉逐渐溶解,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
离子方程式 | 2+Cl2 = 2+2 | ② |
实验结论 | ① | 具有氧化性 |
(5)实验结束,离开实验室前,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废弃药品直接倒入水池冲走
B.药品仪器归位
C.清洁实验仪器、打扫实验室卫生
D.关闭水电、门窗
答案:(1)A (2)溶解铁的氧化物 (3) 还原性 (4) 具有还原性 2+Fe=3 (5)A
分析:固体物质的灼烧,要在坩埚中进行的,烧杯可能加热,但不能用于灼烧固体。铁的氧化物不能溶于水,可溶于酸,用酸将铁的氧化物溶解。遇KSCN溶液呈红色,这是其检验方法。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与还原性的粒子发生反应而褪色。氯水将浅绿色的氧化成棕黄色的,说明亚铁离子有还原性;铁粉能被氧化生成。废弃的药品要倒入废液缸里,集中处理后再排放,不能直接倒入水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