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化学的学科特点,在试题中通常涉及较多细节,同时,化学学科本身拥有一套相对独立、规范的语言体系,因此,在考试时,无论是对细节的疏忽还是由于化学用语的不规范,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失分。
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在考试结束后往往会将此类错误归结为马虎和粗心而非自身的能力不足。
殊不知,这样一来,尽管保护了自己的信心,但同时也错过了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其实,此类错误虽然较为繁琐,但大多都有章可循,可以通过总结和思考找到此类问题的窍门,即在特定的问题中注意特定的细节,或用相对可靠的思路代替天马行空,加以练习,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最大程度地降低此类失分。
例如在水溶液体系中,常常有同学因为忽略了温度而在酸碱性的判断或pH的计算等问题上失分,那么,为了避免重复这一错误,我给学生的建议是,但凡在题目中遇到“pH”的字眼,则优先确认该环境中的温度以及该温度下的Kw,这两项确认后再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虽然有了上述思路,但是在初学时由于熟练度的不足,因此学生常常还是会犯“看漏温度而默认环境为常温”的错误,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在每次犯错后,能够学习上述思路并在解题时不断实践,该思路就能慢慢内化成为自己解题时的“习惯”,可能从某次开始就会先考虑环境条件再分析具体问题。
每个学生的潜力很大,但开发的过程也是非常漫长而曲折的,相比于一些干货和资料,如何训练化学学科思维显得更为重要和意义非凡。
基于近些年的教学与命题经验,我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平时学生常犯的错误,针对其中的部分易错点进行了解读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供广大同学阅读学习。
上面仅列出部分,如需查看完整版,欢迎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