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年仅17周岁的我,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通过了五月份的高考预选,坐在了七月份高考的考场上。
七月的骄阳如火,炙热难耐。我为高考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因为我怕再次步入中考失败后尘(中考时,原本学习很好的我,竟然在物理化学的考场上睡着了,导致我没有考上重点学校),又是清凉油,又是风油精,把它们洒到手绢上,万一困了就拿出来闻闻提提神。
那年的高考,我们坐着部队的大卡车,感觉就像解放军进城一样,满怀着对高考的的神秘紧张又无限的希冀,踏入了考场。
那年的高考,我们班级是被分在当地的东关小学最后一排小平房里,后面就是操场,操场的树上阵阵的蝉鸣声声,不绝入耳,让人听起来更加烦躁。
各科的老师都在考场外候着。我们数学老师刘老师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他会针灸,有同学头疼不舒服什么的,出了考场,刘老师就为同学进行针灸,减轻他们的不适。现在想想,那时候,我们的老师都是最好的老师。
每一门课程考完以后,大家都会热烈讨论着考的怎么样,讨论着答案。考完历史,我有一题不会,可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同学却很容易说出那一题在书的那一张那一页,我真是很羡慕的又很佩服她。
每天考试完,部队的大卡车都会拉着我们返回学校。学校对高三学生很照顾,给我们做的饭菜都比高一高二的学生好。休息时,有考试专门值班,看着不让人走动不让人说话,怕打扰高三的考生。
三天高考结束后,大卡车再次拉着我们返回学校。我们兴高采烈,就像凯旋的英雄。因为我们都是站在卡车的后车厢里,没有把手,每一次卡车刹车,我们就会一下子趴到前面人的身上。我们戏谑说“这车上拉的都是国之栋梁,千万别出事”。现在想来当时真是年少轻狂啊!
回到学校的下午,天降大雨,我们高三的毕业生站在操场上听教导主任做动员,动员大家报考烟台大学。
1985年是烟台大学第一次招生,而且当时说的是半工半读,因此大家都不想报考。所以,尽管在高考前我们就已经报了志愿,高考结束后学校还在动员大家报考。
我后来非常后悔没有报考,因为当年我们班有三个同学考上了烟台大学,其中一位同学高考分数跟我一样,他们毕业后都分配的很好。
我上了高中就学习成绩平平,尤其是理化成绩很不理想,因此高二分班时我毫不犹豫地去了文科班,而且是去了重点班。
在所有的文科课程里,我最差的竟然是只需靠记忆的地理和历史,我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这两门课程上,可是我仍然记不住那些大事年记还有什么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什么铁路线等等,所以我的成绩仍然不尽人意。
果然不出所料,高考成绩出来后,还是这两门课程的高考成绩拖了我的后腿。
1985年高考,是全国统一考卷,但是不仅各省市录取分数线不一样,就连一个省内的各地区录取分数线都不一样,而山东省本来就是高考大省,录取分数线要比其他省份好很多,我所在的烟台地区又是全省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地区。后来我去了银行学校后,我才知道我的分数比其他同学的高很多。
我查阅了1985年的高考,文科满分是640分,其中语文和数学满分是120,英语、历史、地理、政治满分100分,总分是640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语文是100分,英语有20分的加分,应该是120分,不然我也不会考90多分。
都说那一年的高考语文是最难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年高考作文了。1985年的作文题目是: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化工厂排放废水废气污染),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至于我是怎样写的早就不记得了,只记得我紧张的就连“珍珠”的“珠”都不认识了,不知道怎样组词了。
高考结束后,我们就回家等着高考成绩。
到了快下来高考成绩时,那一年恰逢大雨发大水,把我们村唯一出村的路都淹没了,那时候也没有电话,我在家里等的很着急。
好不容易等水退了,我立马坐车去了学校。
一进学校,我就遇到了我们的教导主任于主任,她说我来的太晚了,因为我报考了英语专业需要面试,而面试是在一中,大概也快开始,让我赶紧去一中参加面试。
我着急忙慌地去了一中,稀里糊涂地参加了面试。
可能是我高考分数不够,最终我也没被英语专业录取。
我的高考成绩下来了,语文74,数学106,英语96,历史63,地理52,政治71,总分462分。
我的语文成绩是班级里比较高的,数学考的也很好,相反英语发挥的不是很理想,政治考的中规中矩,最差的历史和地理却发挥的很正常,依然是最差的。
1985年,山东烟台高考录取分数线本科472分,专科462分,中专452分,我的分数正好是专科录取分数。
我满心希望我可以考上大专,可是却没能得偿所愿。
到了高考通知书下来的时候,我去学校拿通知书,可是我没有拿到,与我同去学校的同学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我非常失望,非常失落。
我同桌,考了473分,她最后拿到了烟台师范学院的通知书,英语专业,是她非常不喜欢的。可是我却很羡慕她。
那天中午,数学老师邀请我们几个同学去他家里吃饭,老师说我不要灰心,大专录取不了,还有中专,以我的分数上中专没问题。当他听说我中专第一志愿报的是山东银行学校时,他告诉我说这个学校很不错,我们上一级就有好几个校友去了银行学校,将来毕业后去银行工作也很好。数学老师还表扬我高考数学发挥的很好。
我听后心里才觉得舒服了一些。
我同桌开玩笑跟我说“要不咱俩换换,我去银行学校,你去烟台师范”。
我说“不准变卦,谁反悔谁是小狗”。
其实,我也不愿意去师范院校,我所报的志愿里,没有一个师范。如果我报了,我就有可能也去了烟台师范学院了。
我怕自己不能被录取,都准备好回学校复习了,最后我还是收到了山东银行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了。
虽然是中专,也让我的父母很满意,他们说一个女孩子,将来能去银行上班多好啊。
那一年,我是我们村唯一一个考取学的,虽然只是个中专,也是我们村的女状元。
我爸爸去公社给我办理户口和粮食关系转移时,爸爸说,人家都很羡慕。
1985年夏天,爸爸和哥哥骑着自行车载着我和我的行李,把我送上了汽车,我一个人坐车去了火车站。
1985年夏天,我跟我的同班同学,两个都考上了山东银行学校的从未出过远门的小姑娘,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梦想,踏上了开往省城济南的火车。
1985年高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当然凭高考改变命运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那一年参加高考被录取的所有人。
那一年我们班一共50个人,高考预选只有5人落选,45人参加高考,其中有14人是复读生,最后33人被录取,只有12人未被录取。这12人后来历经多次复读,大部分同学都考上了大中专院校。
我们班的录取率虽然很高,但是本科只有12人,专科13人,中专8人,考的最好的同学去了北京大学。
那一年,我们班有5位同学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有8位同学考上了烟台师范学院,其中5人专科,3人本科。
后来才知道,好多同学都没有报考过师范,都是被调剂去的。
据统计,1985年高考参加人数是176万,录取人数是62万,录取率35%。
单从这个数字看来,当年的高考录取率是很高的。但是那年高三毕业生是远远高于高考参加人数的,有许多人在高考预选时就被刷下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参加高考的机会。
80年代的高考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农村女孩来说,真的是改变命运的一刻。
从此以后,我就吃上了商品粮,当上了“公家人”,走了康庄大道。
我是夏日妍妍,不小心把名字改了,下个月就改回来了,请大家继续关注我,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