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试题分析32
1.某同学做“FeSO4被HNO3氧化”的实验,发现溶液变为深棕色。猜想可能是生成的
使溶液变为深棕色,设计下列装置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药品后,关闭c,打开a和b,再通入一段时间N2
B.关闭a、c,打开b及分液漏斗活塞,反应后丙中溶液变为深棕色,丁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C.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更新丙、丁中试剂,关闭a和b,打开c,反应后丙中溶液变为深棕色,丁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D.该实验的缺陷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答案:C
分析:
实验目的是验证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与亚铁离子、铁离子反应,是哪种组合使溶液显深棕色。
其做法是将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分别与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铁溶液作用,观察溶液是否显深棕色。
用氮气将装置内的空气排除干净,以免氧气干扰实验。方法是关闭c,打开a、b,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再关闭a。
先验证一氧化氮与两种溶液的作用: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放入浓硝酸与Cu片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经过乙装置洗气,将二氧化氮转化成一氧化氮,再通过丙、丁中的溶液。丙中溶液显深棕色,说明是一氧化氮与亚铁离子的作用;丁中的溶液显深棕色,说明是一氧化氮与铁离子显深棕色。
再验证二氧化氮与两种溶液的作用:打开c关闭b,让二氧化氮直接通过丙、丁中的溶液。丙中溶液显深棕色,说明是二氧化氮与亚铁离子的作用;丁中的溶液显深棕色,说明是二氧化氮与铁离子显深棕色。
由于氮的氧化物能污染环境,实验结束后,应将多余的气体进行尾气处理,防止其污染环境。
2.某学习小组为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 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___。
(2)实验的具体操作: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然后______,最后滴加浓硝酸。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方案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答案:
(1)3 mol·/ L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CO2,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的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5)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acd
分析:
实验目的是探究浓硝酸、稀硝酸的相对强弱。实验原理是浓硝酸可将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而稀硝酸不能氧化一氧化氮,可说明浓硝酸的氧化强于稀硝酸。
先用二氧化碳将装置内的空气排除干净,防止其中的氧气干扰实验。再将分液漏斗中的浓硝酸放入三颈烧瓶,与Cu片反应制取二氧化氮、一氧化氮,通过②中的蒸馏水洗气,得到一氧化氮气体。
由于NO不能被NaOH溶液单独吸收,而NO2可以被NaOH溶液吸收,所以③中盛放稀硝酸,多余的NO用⑤收集;④中盛放浓硝酸,多余的NO2用NaOH溶液吸收。
③中的一氧化氮通过稀硝酸,没有明显现象发生,说明稀硝酸不能氧化一氧化氮;④中的浓硝酸上部气体变红棕色,说明浓硝酸可以将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
三颈烧瓶中溶液显绿色而不是蓝色,从甲、乙同学的观点分析有两种思路:按甲同学的观点,可以取稀的硝酸铜溶液和浓的硝酸铜溶液,对比其颜色,如果稀溶液显蓝色,浓溶液显绿色,证明甲正确;按乙同学的观点,可以将硝酸铜溶液中溶解的气体赶出,溶液由绿色变蓝色,或向硝酸铜溶液中通入反应生成的气体,溶液由蓝色变绿色,证明乙正确。
将绿色溶液加水稀释不能说明甲正确,因为稀释时生成的气体可能与水反应,导致溶液颜色变化。
欢迎点赞 关注 留言
云水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