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是重要的地理学习辅助工具,是用一定的法则,将地球上的自然或人文现象,使用符号化、抽象化的模型,通过制图手法反映在平面上。
地图基本要素有: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地图的方向
1、现行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来表示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指明方向,指向标指向为北,可以用平移法判断方向。
3、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表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片来自网络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三种,如上图所示。
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地图的图例和注记图例和注记都是地图的语言,图例是在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注记是在地图上用文字、数字等来说明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的名称以及陆高、水深等事项。
地形图
地形图指的是研究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理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特殊地图,平面地形图又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关于高度和地形的关系海拔:一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于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根据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将大陆上区分为五大地形。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的称为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和缓的称为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地面广阔起伏较小的称为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沟谷较深的称为山地;四周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间为平原或丘陵的称为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是大陆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而水域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称为等深线(我们可以把等深线看作高度为负值的等高线)。
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值都是海拔高度,数值越高,海拔越高;同一条等高线各点海拔高度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就是等高距。
在地形图上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状态的表示山峰;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是山脊;两边高、中部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山谷;多条等高线重叠一起的是陡崖;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是鞍部。
用口诀来记住:同线登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
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颜色不同、海拔不同,其作用是直观看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趋势,识别不同的地形类型。通常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山地和高原用棕褐色浅紫色表示积雪、冰川。蓝色越浓,则海洋越深;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
除了平面地形图,还有地形剖面图,它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沿着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