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中地理期中考试卷及答案(高中浙江学考地理2024试卷和答案)

浙江高中地理期中考试卷及答案(高中浙江学考地理2024试卷和答案)

首页地理更新时间:2024-09-15 15:32:27

第Ⅰ卷 选择题

  1. 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写在每小题对应括号内)

(2021·浙江·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一期中)2017年12月15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最新的“重大发现”,确认开普勒—90星系第8颗行星“开普勒—90i”存在。“开普勒—90i”距离地球约2545光年,质量为地球的1.3倍,且具有固态的岩石表面。下图为开普勒—90星系和太阳系轨道比较图。完成1-2题。

1.开普勒—90星系( )

A.类似于地月系,位于银河系中 B.类似于太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

C.类似于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 D.类似于银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

2.依据材料信息推测,开普勒—90i不利于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表层温度高 B.大气厚度薄 C.昼夜温差大 D.星球密度小

【答案】1.C 2.A

【解析】1.银河系的直径约8万光年,而开普勒—90星系距离地球月是2545光年,说明该星系在银河系内,该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恒星,所以该星系类似太阳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从材料来看开普勒—90i距离恒星较近,表面温度高,具有固态岩石表面,星球密度估计与地球类似,大气层状况无法确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浙江·东阳市横店高级中学高一期中)2020年9月15日,由NOAA和NASA共同主持的25个太阳周期预报小组发布,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第25个太阳周期中。下图是NOAA空间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太阳周期黑子数进展图,下表为部分地理现象预报指标。据此完成3-5题。

①短波收

听指数

②信鸽飞

行指数

③空气质

量指数

④极光

指数

指数

(小—大)

适宜收听

程度(适

宜—不

适宜)

影响信鸽

飞行程度

(小—大)

空气质量

(差—优)

极光可见范

围(小—大)

  1. 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对流层

4.图中显示( )

A.太阳活动的周期一般是20年 B.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C.目前太阳活动处于高发期 D.2025年前后将出现太阳活动的高峰值

5.当太阳活动处于高峰值时,表中指数会明显变大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3.A 4.D 5.B

【解析】3.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黑子活动在光球层,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从图中看,两次黑子数月均预测的最大值分别为2014年和2025年,间隔约11年,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A错误。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B错误。目前为2022年,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C错误。2025年前后黑子数量达最大值,将出现太阳活动的高峰值,D正确。故选D。

5.太阳活动高峰值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使短波收听指数增大,①正确。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 ,影响信鸽飞行程度增大,②正确。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出现极光指数增大,④正确。太阳活动对污染没有影响,空气质量指数不受影响,③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2·浙江·高一期中)读下图,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回答6-7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7.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6.B 7.B

【解析】6.从图上来看,①位于2900千米以上,为地壳和地幔,A错误;从图中看,在①层中的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B正确;甲波由①处进入②时,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2900千米的地方,从图上来看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B。

7.从图中看,X处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为古登堡面,B正确、A错;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千米之间,C错;内、外核的分界面,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D错误。故选B。

(2022·浙江·东阳市横店高级中学高一期中)读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中最可能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8.D 9.C

【解析】8.恐龙是繁盛于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因此含恐龙化石的①地层为中生代地层,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末期,繁盛于中生代,因此含裸子植物化石的②地层最为可能为中生代地层,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因此含鱼类化石的③地层为古生代中期地层,三叶虫是古生代早期出现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因此图中含三叶虫化石的④地层为古生代早期地层。由此判断,图中最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是③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煤炭是地质历史上的森林埋藏到地下,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应该是适合森林生长、森林茂密的湿润环境,C符合题意,排除AD;全球气候分异明显,不能表明当时具有大量森林、适合煤炭形成,排除B。故选C。

(2022·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期中)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11.③圈层的特点是( )

A.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B.连续不规则圈层

C.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 D.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答案】10.C 11.B

【解析】10.从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可以看出③能为①提供水源,③能提供水源应为水圈;②对④产生降水过程,②能产生降水应为大气圈;①对②提供氧气,①能产生氧气应为生物圈。故①、②、③应为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可推断④应为岩石圈,C选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图中③圈层应为水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选项正确。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所组成的是岩石圈,并非水圈,A选项错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为生物圈,并非水圈,C选项错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所组成的应为大气圈,并非水圈,D选项错误。故选B。

(2022·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期中)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读图完成12-13题。

12.两栖动物首次出现在( )时期

A.③时期中期 B.③时期后期 C.④时期中期 D.④时期后期

1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现象出现在( )时期

A.①时期 B.②时期 C.③时期 D.④时期

【答案】12.B 13.C

【解析】12.结合所学知识,距今5.4亿年为前寒武纪,则①②为前寒武纪;距今2.5-5.4亿年为古生代,则③为古生代;距今0.7亿年为新生代,则④为中生代;两栖动物出现在古生代后期,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13.寒武纪属于古生代,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现象出现古生代,图中③为古生代,故C正确,①时期为太古代,②时期元古代,④时期为中生代,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

14.(2022·浙江金华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脊部平缓,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B

【解析】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河道,待冰川完全消融后,河道中的砂砾沉积形成蛇形丘,由此可知,在夏季,冰川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所以蛇形丘的堆积物最多的季节主要是夏季,故B正确,ACD错。

(2022·浙江宁波·高一期中)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16.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

A.瀑布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答案】15.A 16.C

【解析】15.读图可知,a位于河流上游的山地,河谷狭窄,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因此以侵蚀为主;b位于河流中游,河谷较宽,河流以搬运为主;c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形平坦,河谷宽,流速慢,河流以堆积为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图中c处位于河流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和海水的顶托,泥沙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2·浙江·高一期中)瑶琳仙境如下图,不仅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还是“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它以曲折有致的洞势地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被誉为“全国诸洞之冠”。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地貌的类型为( )

A.丹霞地貌 B.雅丹地貌 C.冰川地貌 D.喀斯特地貌

18.与该地貌景观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水文、植被 B.气候、植被 C.岩石、水文 D.土壤、地形

【答案】17.D 18.C

【解析】17.图中钟乳石、石柱等为喀斯特地貌溶洞中的代表性景观。故D正确、A、B、C错误。

18.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因此与其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故C正确,A、B、D错误。

(2022·浙江浙江·高一期中)读某海域相邻的两处海岸地貌景观图,完成19-20题。

19.左图地貌属于( )

A.海蚀平台 B.海蚀崖 C.海蚀柱 D.离岸堤

20.关于右图海岸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风力作用下的泥沙堆积 B.河流作用下的泥沙堆积

C.波浪作用下的泥沙堆积 D.冰川作用下的泥沙堆积

【答案】19.B 20.C

【解析】19.根据所学可知,左图地貌属于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崖,B正确;海蚀平台主要特点是平台,海蚀柱的主要特点是呈柱状,都与图示不符,AC错误。激浪流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就是离岸堤,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B。

20.根据题干可知,右图分布在海岸地区,为海岸地貌—沙滩,主要受海浪堆积作用形成,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A错误,C正确。图示区域没有河流、冰川,因此与河流作用和冰川作用无关,BD错误。故选C。

(2022·浙江台州·高一期中)流水的侧向侵蚀导致河岸逐渐崩塌和后退,尤其是在平原地区,这种作用的影响极为显著。下图示意某平原地区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据此完成21-22题。

21.该河道的自然演化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2.图示湖泊的利用方式,科学性较低的是( )

A.利用河湖落差发电 B.发展水产养殖业 C.建立湿地型保护区 D.留作河流分洪区

【答案】21.B 22.A

【解析】21.据图中显示原理,平原地区河道因侧蚀不均匀,首先出现较小弯曲,然后弯曲程度越来越大,如图①,随着弯曲程度变大,弯曲河道可能出现自然裁弯取直,如图③,栽弯取直后,新的较平直的河道,流速更快,排水更畅,原来弯曲河道逐渐被淤塞,被废弃形成牛扼湖,如图②。因此平原地区河道的自然演化阶段,排序正确的是①、③、②,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2.由于湖泊与河流分离,水位落差变化小,水能资源不丰富,A符合题意。可以利用湖泊发展水产养殖,B不符合题意。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区,C不符合题意。由于地势较低,可以留作河流分洪区,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22·浙江台州·高一期中)河流阶地是超出一般洪水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示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不同时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形成的。读图,完成23-25题。

23.图中下列阶地中可能形成最早的是( )

A.a B.b C.c D.d

24.在图示地貌形成过程中,流水所起的作用是( )

①风化②侵蚀③搬运④堆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根据图中信息,推测该地地壳运动的主要方向是( )

A.垂直上升 B.垂直下沉 C.水平张裂 D.保持稳定

【答案】23.D 24.B 25.A

【解析】23.阶地的位置越高,形成的时间越早。d阶地位置最高,形成时间最早,a阶地位置最低,形成时间最晚。D正确,ABC错误。

24.根据图文资料可知,流水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河流阶地,②③④正确;风化不属于流水作用,①错误。所以选B。

25.阶地是在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过程中,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在任意一级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方向是不断垂直上升,使得河流不断下切侵蚀。A正确,BCD错误。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 综合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2021·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8月13日6时31分在四川省某市发生里氏4.1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材料二:图1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图2示意本次地震的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

(1)图2中w1、w2表示地震波,其中w1表示____波,w2表示____波。若某地震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2分钟,则某台站的震中距大约是____千米。

(2)此次地震理论上该市居民的感觉是( )

A.只上下颠簸 B.只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1中①--⑥中____圈层(填数字序号),简述该圈层厚度分布的主要特点____。

(4)岩石圈是由____和____两部分的岩石组成。其中大部分岩石是由岩浆形成,则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

【答案】(1) 横波 纵波 1000

(2)C

(3) ① 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

(4) 地壳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读图可知,W2传播速度快干W1,因此前者为纵波,后者为横波。图中显示,震中距为1000千米处,纵波比横波到达时间早约为2分钟。

(2)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先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C正确。故选C。

(3)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2千米,位于地壳部位,对应数字是①。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陆壳厚,洋壳薄。

(4)由所学可知,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两部分的岩石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29.(2021·浙江温州·高一期中)下图黄河上游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贺兰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分布区,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_________能。我国的煤炭大部分形成于_________代后期和中生代。

(2)图中箭头所指地区属于流水地貌中的_________,这种地貌一般分布在山麓或沟谷出口处,其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

(3)宁夏是我国光伏发电的集中产业区,该地年太阳辐射丰富,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因素主要有纬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乌素沙地是我们常见的_________地貌。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西北人民常用草方格沙障来治理流动沙丘,请你说一说这方法治理流沙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太阳(太阳辐射) 古生 冲积扇 扇顶到扇缘由大到小(沿流向由大到小、扇心到扇尾由大到小) 地形地势、昼夜长短(日照时数)、天气(大气透明度)、下垫面性质 风积(风成) 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加摩擦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破坏作用;凝结空气中的水分(截留大气水),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

【解析】(1)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资源。

我国三大主要成煤时期是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即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

(2)图中箭头所指的地貌位于山前开阔地区,位于河流的山前出山口,属于流水的堆积地貌,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其沉积物颗粒大小沿着河流的方向,由大到小。

(3)考查影响影响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有纬度、地形、天气、昼夜长短等,宁夏位于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加上该地纬度较高,夏季昼长夜短,日照时间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等,因此太阳辐射资源丰富。

(4)考察地貌类型的判读,毛乌素沙地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在治沙工程中,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加摩擦力,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破坏作用;草方格中的草类物质可以凝结空气中的水分,增加水汽含量,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有利于恢复地表的植被。

28.(2021·浙江·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一期中)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表示是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后回答问题。

(1)该研究小组考察的区域,判断其地形是________,河流是___游河段。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道处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岸受侵蚀,水较__________。

(3)A湖从形状上看,称为_________湖。研究小组认为A湖是一段旧河道,河曲经流水_____蚀作用,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被冲开,弯曲的河道被废弃成湖。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__________灾害, 原因是__,治理的措施通常有_______、______。

【答案】 平原 (中)下 偏向河流的凹岸 凹 深 牛轭 侧(或旁) 洪涝 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加固河堤 人工裁弯取直

【解析】(1)读图可知,该河段河道蜿蜒曲折,还分布有牛轭湖和河心岛,说明该段河流位于平原地区,属于中下游河段。

(2)读图可知,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道处偏向河流的凹岸,因为凹岸易受流水侵蚀,泥沙不易淤积,河水较深。

(3)A湖为牛轭湖,曾是一段旧河道,河曲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被冲开,弯曲的河道被废弃成湖。

(4)此种河道多分布在平原地区,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往往给沿岸带来洪涝灾害。治理措施包括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修建分蓄洪工程等。

29.(2022·全国·高一期末)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冰川地貌的是________,该地________(选择填空)。

A.海拔高,空气稀薄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降水丰富,草原分布广 D.为河流发源地,湖泊众多

(2)与丁地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等。

甲地为石林景观,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同云南石林相比,虽然都叫“石林”,但石林的形状不同。云南石林岩石的纹理是垂直的,似刀劈斧砍,而甲地岩石的纹理是横向水平层理为主,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

  1. 根据资料提出两个与甲地地貌有关的地理问题。

【答案】(1) 丙 AD

(2) 岩石 水文(气候)

(3)甲地地貌的成因是什么?甲地岩石层理为什么以水平为主?与云南石林成因有何不同?(合理即可)

【解析】(1)冰川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图中丙地处青藏高原,冰川广布。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为河流发源地,高原湖泊众多,AD正确。B描述的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降水并不丰富。故选AD。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受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其形成与岩石类型紧密相关,如石灰岩可溶性强,易被流水溶蚀。也与区域气候(或水文)紧密相关,降水丰富,流水溶蚀作用强,更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3)从材料中“甲地为石林景观”可提出“甲地地貌的成因是什么?”。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同云南石林相比,虽然都叫石林,但石林的形状不同。云南石林岩石的纹理是垂直的,似刀劈斧砍,而甲地岩石的纹理是横向水平层理为主,由此可提“甲地岩石层理为什么以水平为主?与云南石林成因有何不同?提出的问题合理即可。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