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地理学考卷子答案及解析(2024高考地理试卷完整及答案)

2024高中地理学考卷子答案及解析(2024高考地理试卷完整及答案)

首页地理更新时间:2024-09-15 13:19:27

1984年以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可分为4个阶段:1984-1995年(I)萌发停滞、1995-2005年(I)缓慢发展、2005-2011年()快速发展、2011-2021年(IV)高速发展,且在重心位置上具有体向东南偏移的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其土壤有机质、石砾、降水、气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1.新增葡萄种植区的趋向
A.土壤侵蚀区 B.黄河两侧
C.气候暖湿区加剧  D.贺兰山东侧
2.贺兰山东麓生产集群规模扩大的因素是
①政府政策支持②土壤肥力提高③降水增多④企业示范效应

大气有效辐射是指地面向.上的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之差。下图为云

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向上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年内分布。

3.相比6-7月份,2-4月份的大逆辐射少,主要是因为

(降水、云雾、日照等)

4.据有效辐射变化,热带季雨林林冠层

(通过图可以推断季节差异、总量差异、影响因素等)

摘录要点:

1. 受降水和雾凉季特殊天气的影响,总辐射的年变化呈 双峰变化趋势 ,在干热季和雨季后期,降水较少,晴天多,雨季中期虽然白昼时间长,但降水多,晴天少,雾凉季雾日多,相对湿度大。雨季降水较多,天气状况不稳定,总辐射日变化曲线较不平滑。

2. 受总辐射变化的影响,净辐射与反射辐射年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净辐 射次峰在雨季初 6 月,峰值在雨季末的 9 月,雾凉季和降水多的 7 月份较低。与其他季节不同,雾凉季 净辐射占总辐射的比值日变化曲线在上午比较平 滑。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雾凉季,一般在 11:00 左右雾才消散,在有雾的天气下,相对湿度大,大 气逆辐射高,净辐射也高。

3. 林冠向 上的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最低值都在 2 月份。 大气逆辐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从季节日变化上看,雨季完全没有双峰的变化趋势,雾凉季的双峰趋势最为明显,从而推测这种变化趋势是受到雾的影响, 雾凉季( 11 月至次年 2 月)浓雾现象较多,不仅雾浓厚,且雾时较长,一般从 22:00 至次日 12:00 均有浓 雾出现

4. 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

泰晤士河南岸旧城更新改造

5.改造初期文化场馆条件

6.改造后河流功能提升最明显的

素材《旧城更新视角下百年伦敦南岸 Coin Street 片区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经验及启示》

摘录要点:

1.19世纪初期,南岸地区工业繁荣发展,铁路车站交通便捷,迅速完成了该地区的土地城镇化进程。大量外来人口聚集滋养了丰富的社会娱乐生活, 南岸形成的剧院区成为当时伦敦城平民化的时尚之地。

2.20世纪20—40 年代,经济大萧条、传统工业衰退及伦敦遭遇二战德军轰炸,全国上下人心低迷, 南岸更是面临着空间严重损毁、居民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亟需改善的残破局面 。

3.转型发展阶段一( 20 世纪 30—40 年代) : 文化匮乏时期,工业用地补给城市生产,地方教堂支撑社区文化生活。阶段二( 20 世纪 50—70 年代) : 战略调整时期,国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大事件带动国家大型文化设施建设。阶段三( 20 世纪 80—90 年代) : 国家大型文化设施带动,多类文化空间沿河带状生长。阶段四( 2000 年至今) : 多类文化空间呈网络化分布,注重文化多维属性发展。

4.那些空置工业厂房的建筑和文物特质、 相对低廉的租金和灵活的空间 ,使其成为孕育“新经济”创意企业的天然场所。

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上海都市圈,兰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数据

7.上海都市圈

8.合肥、兰州都市圈

素材《中国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

摘录要点:

1.中国绝大多数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逐渐形成“中心城市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外围城市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空间功能分工模式。

2.都市圈分工能取得专业化集聚效应 功能互补效应,但是因为功能分工引起的多样化经济的丧失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而抑制其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

3.合肥都市圈分工指数低于东部的上海、西部的兰州:

东部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远高于东北和中西部都市圈功能分工的平均水平,其凭借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信息水平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城市间产业转移与功能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了都市圈的功能分化。

西部非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生产要素以及产品市场,因而生产性服务业更倾向于向中心城市集聚。

而中部部分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南昌都市圈)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城市的空间竞争,进而阻碍了都市圈功能分工。

峡湾,极地气候峡湾,温带气候峡湾

9.温带气候峡湾发育原因

10.极地气候峡湾有机碳累积速率低的原因

硝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洞内有分类活动的痕迹,
其遗迹形成文化层,文化层之下为粉砂质黏上沉积物
11.硝洞形成过程受到的外力作用
①重力崩塌②流水溶蚀③流水侵蚀④风力作用⑤冰川作用
12.粉砂质黏土沉积物来源是


珠穆拉玛峰南坡冰川区上、下行气流运动

13.上下行气流交汇处P处,该地

14.暖午间下行气流增强,P处


图2 | 喜马拉雅冰川周围空气冷却的示意图

图表中还展示了冰川表面和周围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空气团交换,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在图a中,自由大气温度Tfa,0高于0°C,导致冰川表面发生融化,而冰川表面温度Ts,0等于0°C。在图b中,全球变暖导致自由大气温度Tfa,1进一步升高,从而增强了向冰川表面的感热通量,使得近冰川表面的空气冷却效应更加显著,进而影响周围环境的温度和降水模式。


17.大连松木岛化工园

(1)化工园承接企业转移的区位条件

(2)园区帮扶S村措施

(3)职工生活区优劣比较

素材《依托远郊型工业园区的滨海村镇规划研究——以大连市松木岛村为例》

摘录要点:

1.远郊型工业园区建设为周边村镇发展提供契机,一方面其可以为远郊型工业园区 提供一定程度的配套服务 ;另一方面,其依托工业园区的产业外溢效应, 积极发展共生产业,改善原有的单一产业结构 ,促进滨海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2.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 农业种植、外出务工、渔业及松木岛化工园区的垃圾收集 。

3.在工业园区发展初期即成长期,生活区建设的面积不宜过大,主要是为在市区生活的工业区就业者提供优质的 租住服务 。同时,可以开展一些简易的周边服务产业, 如产品外包装加工、盒饭和餐饮服务、产品的对外运输服务等 。在工业园区发展成型期,在原有生活区基础上扩大规模或是在工业区附近 另辟新地开发住区。


素材《四川仁寿牛角寨石窟盐风化作用机理与气候响应》

第 1 阶段 : 日出至 11 ∶ 00 左右的快速升温 、 降 湿过程。以日出前(6 ∶ 30 左右)为起点,此时监测点温度达到每日最低点,而湿度达到每日最高点,形成低温潮湿环境,利于可溶盐吸湿结晶、甚至溶解。日出后,随光照加强,温度逐渐升高而湿度逐渐降低,逐渐形成蒸发环境,在每日的 11 ∶ 00 左右,监测点温度达到每日最高点而湿度达到每日最低点,有利于可溶盐相变、脱水。
第 2 阶段:从温度最高时刻至次日日出前的降 温、增湿过程。此阶段又可划分为相对快速和相对缓慢的两个降温、增湿子阶段(图上 2 阶段①及 2 阶段②)。2 阶段①为 11 ∶ 00 前后至日落石刻(19 ∶00 前后) 的相对快速的降温增湿过程;2 阶段②为日落后至次日日出前(6 ∶ 30 左右)的缓慢降温、增湿阶段,直至日出前夕,达到每日的温度最低点和湿度最高点,再次形成低温潮湿环境。日出后,温度湿度的变化进入新一轮循环,如此的温湿循环为可溶 盐的反复结晶作用提供了客观条件。


网络版答案:

选项以A卷为准,B卷的可以根据正确选项内容判断

1.A(土壤更贫瘠地区)

2.D(②政策支持与激励 ④旺盛的市场需求 ⑥企业示范效应显著)

3.B(云雾较少)

4.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5.B(工业闲置用地多)

6.A(休闲游憩)

7.C(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8.C(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响较大)

9.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

10.A(①植被覆盖度更低 ②入海的径流更少)

11.B(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⑤流水侵蚀)

12.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

13.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14.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

15.B(D6和D9之间)

16.D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

17(1)地处郊区,土地资源丰富,且郊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便于与主城区联系,能获得技术、熟练工人等优势,便于联系主城区的市场;临海,且地处海湾,便于筑港发展海运;与主城区隔开,且临海,环境污染影响小;国家级新区,政策支持力度大。

(2)租赁闲置房屋,满足化工园职工就近居住需求;提升劳动技能,前往化工园务工;为化工园开展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利用交通和位置优势发展物流运输、包装、商贸等产业;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满足化工园的需求;收集并利用化工园的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利用滨海优势发展工业旅游。

(3)甲地:邻近化工园区,通勤便捷;邻近高速出入口,对外交通便利,方便和主城区联系;可能受到化工园的污染和高速公路的噪声干扰。乙地:与化工园和高速公路有一定距离,污染较小;南侧临海,景观环境优美;与化工园和主城区交通联系略有不便。

18(1)地表污染物被流水搬运,在地势低洼处汇集;岩层多裂隙发育,污染物随水流沿着裂隙下渗;顺着裂隙和层理,与地下水共同向在采空区运移;受下部隔水层影响,在煤层陷落的采空区富集。

(2)修复采空区地质结构,减少地质灾害风险;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维护水资源安全;通过残余煤层过滤、净化,提高水质,减轻水污染;充分利用废弃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护地表植被和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与地表水库相比,减少蒸发损耗、移民搬迁、泥沙淤积等问题。

2024年是广东省中学使用新课标和新教材后的第2次高考自主命题。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试题育人选材和引导教学功能,试题质量稳中有升。 多方位全面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学地理教学 回归、注重地理过程和成因机制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体现了对跨学科融合内容的考核。 具有教强的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作用。


一、

落实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

试题立足于体现 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注重选择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地域特色浓郁的相关素材进行设计,如第1题,第2题,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体现了近年来我国重职业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如第15题,第16题选择古蜀国时期的金沙遗址为素材,充分彰显了我国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二、

注重核心素养考察,服务人才选拔

1、注重地理过程及驱动机制,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试题注重地理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着重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试题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解决真实问题为任务,特别强调了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全方位的测量和评价,为高校人才选拔提供了可靠依据。 如第三题,第四题考查了学生,在了解在热带雨林地区特定气基础上,理解与分析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以及有效辐射,对于下面面和其上大气之间的热量输送关系。

2、体现地理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体现学科融合

试题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对标课程标准,加强学科融合,考察学生对一日内不同时段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如何影响硫酸钠可逆反应的理解,体现了学科融合,表现特征的异同性及其对其驱动机制的正确理解。如第九题,第十题在理解北半球,温带气候,峡湾和极地气候峡湾形成的气候条件基础上,通过在极地地区出现温带气候峡湾这一反常现象,考察了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的理解以及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对地理问题认知的正确时空尺度观。


三、


优化教考衔接,引导地理教学


试题设计既注重考察学生对新课标中 必备知识的掌握 ,考察学生迁移和运用这些必备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为中学地理教学 回归、注重地理过程和成因机制 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如第17题考察学生对于产业转移与布局和城乡协调等内容的理解,具体涉及市域,村域等不同时空人的关系。2024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多方位考察了学生的地理学核心素养,具有较强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作用, 对于广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广东省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