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和教育界的朋友们,你们听说了吗?常州市的一场初中地理结业会考闹出了大新闻!试卷上不仅印上了华为的商标,还出现了多个与华为相关的题目。这下可好,整个教育圈都炸锅了!有人叫好,有人反对,争论可谓是沸沸扬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热度爆表的话题,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教育问题。
这事儿说来也挺有意思。有个网友在网上发了段视频,说自家孩子参加的常州市2024年初中地理结业会考试卷上,满眼都是华为的影子。这下可好,一石激起千层浪,立马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说实话,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消息时,也是一脸懵逼。心想,这是要闹哪样?难道现在连考试都要打广告了吗?带着这份好奇,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份神奇的试卷。嚯,这内容可真是丰富多彩啊!
首先,试卷第一页就来了个华为专场。不仅印上了华为的商标,还煞有介事地介绍了华为公司的背景、跨国合作情况,甚至连华为在全球各地建立的研究所都没放过。这阵仗,简直比公司宣传册还要详细!
再往后翻,选择题里也有两道和华为有关。一道问华为总部深圳的经纬度,另一道问华为日本研究所的地址。这么看来,华为的地理位置知识也成了考点啊!
但是最让人惊讶的还在后面。试卷第三页居然专门介绍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成就,重点推介了华为问界M9这款车。还要求考生根据这些内容回答好几道题目。这操作,简直就是把产品说明书搬进了试卷啊!
最后,试卷还不忘来个温情时刻,用了大篇幅介绍孟晚舟从加拿大回国的路线和感言。这是要考地理还是要考时事政治啊?
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也觉得有点儿意思?但是别急,这种"商业入侵"试卷的现象可不是孤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试卷上开始出现国产品牌的身影。比如说,比亚迪的唐DM-i和汉都在物理试卷里露过脸。甚至刚上市不久的小米SU7,也已经在高三数学、高二地理,甚至疑似在政治科目的试卷上亮相了。
这种现象一出现,立马就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赤裸裸的商业广告,不应该出现在教育领域。还有人调侃说,这技术方法已经"遥遥领先"到教育了。
但是,也有不少人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地理学科本来就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例子来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更有人指出,以前试卷上经常出现三星、苹果这些外国品牌,现在换成国产品牌,不是很正常吗?
面对这样的争议,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首先,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试卷,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而且,用一些国产品牌的例子,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度。如果只是适度地引用一些品牌案例来设计题目,那无可厚非。可是,像这次常州的试卷这样,大篇幅地介绍某个特定品牌,甚至印上商标,就有点儿过了。这不仅可能影响考试的公平性,还有可能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价值观。
再说了,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而不是为了宣传某个品牌。如果试卷上充斥着过多的商业信息,反而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考试发挥。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如果某个品牌频繁出现在试卷上,那些经常接触这个品牌的学生是不是就占了优势?这样一来,岂不是变相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不过话说回来,这件事也反映出了一个积极的趋势,那就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在不断提升。以前试卷上总是出现外国品牌,现在能用国产品牌来出题,说明我们的企业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和代表性。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科技强国"的体现吗?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把握好尺度。教育部门在审核试卷时,应该对商业信息的出现保持高度警惕。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品牌案例,但绝不能让试卷变成某个企业的宣传册。同时,也要注意品牌选择的多样性,避免让某个特定品牌霸占试卷。
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引用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包括一些优秀的国产品牌案例。但是,重点应该放在这些案例背后的知识点和分析方法上,而不是品牌本身。
至于企业,我们当然欢迎他们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但方式应该更加适当。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科普活动,或者为学校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而不是直接把广告打到试卷上。
最后,作为家长和学生,我们也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要被试卷上出现的品牌信息误导,而是要专注于题目本身考察的知识点和能力。同时,也可以把这些案例当作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素材,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