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期末试卷分析总结(初中地理考试分析报告)

初中地理期末试卷分析总结(初中地理考试分析报告)

首页地理更新时间:2024-07-25 21:19:54

从初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两类,其中选择题20道,每道题目2分;非选择题6道,有选择、填空、问答三种题型,30个空,每空2分。通观整张试卷,有以下特点:

一是题量大。共50个小题,必须在60分钟内完成,时间上比较紧张。

二是信息多。每道题都是图文结合,必须认真分析地图后才能答题,要接收的信息量比较大。

三是易出错。地图上标注的不同符号代表了不同意思,在做题时必须认真区分,以免张冠李戴。

从试卷分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看图不细致。特别是一张图上有两种以上标识的,一定要看清楚。

如,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选择题第4题:在下图中的线条代表人口老龄化,柱体代表老年人口数。

问: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消失大约在?

选项:A、2020年;B、2045年;C、2060年;D、2075年。

按照图上标志,应该是根据线条作答,而女儿则看成了柱体,选了A,这种丢分就太不应该了。

二是分析不准确。在题目中,有些关键词句是解题的钥匙,如果找不准的话,就有可能谬之千里了。

如,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选择题第9题,题干如下图。

问:能观赏到“花果同树”奇观的季节是?

选项:A、春;B、夏;C、秋;D、冬。

从题干中看,“黄果柑产地冬季气温日较差不大,日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没有严寒,无霜期长。”这句话是解题关键,说明通过保鲜技术让黄果柑的果实挂树过冬应该是可行的,答案应该选A,此时黄果柑的花开了,可以实现“花果同树”景观。女儿选的C,只考虑到果实是秋季成熟,但题目中并没有介绍黄果柑产地夏季的气温特点,说明对题目分析不准确。

三是考虑不深入。我们一再强调做题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最符合出题者意图的答案,但女儿在这一点上还是把握不准。

如,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选择题第9题,题干还是上图。

问:“花果同树”奇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选项:A、市场;B、气候;C、技术;D、地形。

女儿选择了C,确实题干中有“留树保鲜技术”的表述,但想深一层的话,如果没有市场需求,这种技术恐怕不会有人去研究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市场,这道题有点难度。

四是概念不掌握。对一些概念掌握不牢、理解不准,导致答非所问。

如,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非选择题第23题,题干如下图。

问:宜昌是长江()和()河段的分界点。

女儿的答案是汉江和荆江。这道题目的关键在“河段”这个概念,只有清楚什么是河段,才能答题准确。河段是指河流的某一段,如上游河段等。由此可知,这里应该填写上游和中游。

五是结合不紧密。这里指的是对给出的图形和回答的问题联系不紧密。地理考试的特点是看图作答,所给出的每一张图都是有深意的,一定要紧密结合来作答。

如,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非选择题第26题,题干如下图。

问:东北三省与华北平原都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据图分析,东北三省能够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社会原因?

首先要在“据图分析”几个字上划记,从给出的几个图来看,有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等几个图表指标,回答问题要从这几方面来着手。女儿的回答是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这在表上完全没有体现,东北平原的铁路网不密集,人口和华北平原相比也差距很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耕地面积多、粮食亩产量大,再加上地广人稀适宜机械化耕作。

六是基础不扎实。各科知识都是交融在一起的,比如语文知识不扎实的话,可能会反映在地理考试上。

如,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选择题第11题: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选项: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

女儿选了B。其实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就可以将A和B排除掉,从“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可以排除D,正确答案只能是C。

七是审题不认真。这也是考试时精力不集中的反映,很容易在出题者设置的“陷阱”中栽跟头。

如,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非选择题第21题,题干如下图。

第4小问:图中丙省区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根据图可知,丙省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女儿理所当然填上了“壮族”,这就落入了出题者的“陷阱”,课本中写的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而且多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但全国壮族总人数1700万,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共近5000万人,从两者分析,人口最多的仍是汉族,因为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90%以上。

八是表述不准确。必须用图中的正确表述来答题,否则的话不能得分。

如,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非选择题第22题,题干如下图。

第1小问:从地形来看,我国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多发区以高原和()为主?

女儿填的是山脉。但从图中看并没有“山脉”的表述,而只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正确答案应该写山地,这也是不应该犯的错误。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要进行针对性练习:

一是划记重点词。考试时要养成一边看题一边标记重点词句的习惯,特别是要找准关键词,这对做题很有帮助。

二是认真分析图。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会看图是一项基本技能,因为题目的答案都藏在图里,要学会分析图,从中找出对答题有用的信息。

三是运用标准词。表述准确是很重要的,因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字不同意思就千差万别,在平时的联系中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联系,考试时才不会犯同样错误。

四是全面来考虑。在材料、题目中往往隐藏着很多不起眼的信息,甚至会影响答题的方向。因此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全局观,学会站在更高位置来分析题目,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环节,这样才可能答到点子上。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