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期末考试试卷地理答案高二

中山市期末考试试卷地理答案高二

首页地理更新时间:2025-02-10 21:41:52

一、单项选择题:共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经过跨系统密切协同,我国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于北京时间2022年1月6日6时59分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时,洛杉矶时间(西八区)为( )

A. 1月5日14时59分 B. 1月5日22时59分

C. 1月6日14时59分 D. 1月6日22时59分

2. 此时光照图为( )

A.

B.

C.

D.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洛杉矶(西八区)时间比北京时间(东八区)时间晚16个小时,因此北京时间2022年1月6日6时59分时,洛杉矶时间为1月5日14时59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由1月6日可知,此时北极圈以北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越往南白昼越长,由北京时间6时59分可知,此时我国东部地区处于日出前后,B正确;A图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在夜间,CD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上午时刻,ACD错误。故选B。

【点睛】区时的计算计算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一定时区,二定区时,三定向,四定差,五定值。(1)定时区:若题中只有经度,可根据经度确定出所在的时区,方法为:该地的经度数÷15°,所得商为整数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如果余数小于7.5则时区数为商,如果余数大于7.5则时区数为商+1,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2)定区时,(3)定向,(4)定差,(5)定值的方法同地方时的计算。

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1为我国部分地区冬小麦播种与收获节气对比。图为二十四个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播种节气

收获节气

北京

秋分

芒种

寒露

芒种

合肥

霜降

小满

南昌

霜降

小满

3. 造成上述地区播种节气不同的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分布 C. 人类活动 D. 作物品种

4. 甲地区可能是( )

A. 长春 B. 长沙 C. 郑州 D. 南宁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读表可知,我国由北京到甲到合肥再到南昌,总体由北向南,冬小麦播种时间逐渐推迟,造成这些地区播种节气不同的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下的热量因素变化,A正确;与海陆分布、人类活动无关,BC错误;材料说明了播种的都是冬小麦,作物品种没有差别,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由表可知,甲地区比北京播种冬小麦时间要晚,比合肥播种时间要早,因此所处纬度在北京和合肥之间的地点,C正确;长春位于北京以北,不种冬小麦,长沙和南宁位于合肥以南,ABD错误。故选C。

【点睛】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岱崮地貌”是我国山东省沂蒙地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属岩石造型地貌,是古生代寒武纪的灰岩经过多重内外力作用而形成,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 ④②①③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①③

6. 发育岱崮地貌的岩石属于( )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岱崮地貌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灰岩面变薄,表面形成重多的冲沟,岩体再经风化和重力崩塌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因此形成过程是②④③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发育岱崮地貌的岩石为灰岩,具有层理结构,垂直节理发育,因此为沉积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I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 砂岩 B. 泥灰岩 C. 断层 D. 侵入岩

8. 泥灰岩层和石灰岩层之间的界面,其形成时间所在地区可能( )

A. 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 地壳持续下降,遭受侵蚀 D. 地壳持续抬升,接受沉积

【答案】7. D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根据后来者居上原则可知,各沉积岩层形成时间由早到晚依次是砂岩、泥页岩、石灰岩、泥灰岩。断层切断了全部沉积岩层,因此断层形成晚于泥灰岩;侵入岩体覆盖了所有沉积岩层和断层,因此侵入岩形成晚于断层,最后形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泥灰岩层和石灰岩层之间的界面是假整合界面,即存在侵蚀面,因此其形成时间所在地区可能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假整合是指不整合接触的一种,又称平行不整合。意指上下两套岩层间虽然产状一致,但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平行不整合反映出:在下伏岩层形成后,此区地壳曾发生均匀上升,使之遭受侵蚀或沉积作用曾经间断;后来地壳又下降,重新接受沉积;但地壳的升降没有改变岩层的产状,使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得以保持一致。

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人类活动也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下图为我国四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能反映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直接塑造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甲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是(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9. D 10. A

【解析】

【9题详解】

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需要经过长期时间才能改变地表形态,因此草方格沙障不能直接改变地表形态,A错;呼伦贝尔草原放牧,种植速生杉木林对地表形态影响较小,不会直接导致地表形态发生改变,BC错误;丁图的丘陵果园需要修筑阶梯(梯田),直接改变了地表形态,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从而减小风力对地表的侵蚀,①正确;草方格可以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②正确;使用秸秆,降低成本不是主要作用,③错误;设置草方格对沙漠表面有一定的覆盖作用,从而减少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④错误;故选A。

【点睛】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在中国的典型应用是宁夏的沙坡头的治理,其治理的起因是为了保护此地铁路线(如附近的包兰线)免受沙漠淹埋。它的作用原理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济南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有著名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等。下图为济南泉水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位于直接补给区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2. 趵突泉补水较困难根源是( )

A. 补给区涵养水源能力强 B. 道路硬化导致下渗较少

C. 气温高潜水蒸发量较大 D. 地下水水体更新周期长

【答案】11. B 12.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趵突泉位于乙区域下部,海拔较低,雨水可透过上部的页岩和石灰岩转为地下水,直接补给趵突泉,所以乙为直接补给区,B正确。甲区域主要是不透水的辉长岩构成,地下水在此受不透水层的阻挡汇集排泄,甲为趵突泉的汇集排泄区,A错误:丙区域上层为透水性能较好的页岩,下层为不透水层泰山杂岩,且丙与乙之间存在断层,丙区域雨水下渗后遇到不透水层,地下水位上升,在断层附近地下水上升后补给乙区域地下水,最终间接补给趵突泉,是趵突泉的间接补给区,C错误。丁为不透水层泰山杂岩,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由第1题分析可知,趵突泉泉水喷涌来自地下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及人类生产生活的用水量大,导致水源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体更新周期长,造成趵突泉补水较困难,A错误,D正确。道路硬化导致下渗较少、气温高潜水蒸发量较大对趵突泉补水的影响较小,BC错误。故选D。

【点睛】趵突泉形成的地质条件:在平原下的岩浆岩,组织很紧密。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了。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形成了这些泉水。

下图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0日20时亚洲局部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此时上海市吹( )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14. 未来一两天山东半岛( )

A. 天气转晴 B. 气温降低 C. 气压降低 D. 风力减弱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上海此时在低压槽的东南,南部为高压,北部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为由南指向北,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北半球向右偏,形成西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未来一两天山东半岛会经历冷锋天气过境,会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气压会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

A. 寒暖流交汇使海水搅动大 B. 上升补偿流使海底营养物质上泛

C. 入海径流携带营养物质多 D. 向岸风把其它海域营养物质带来

16. 与该处群岛气候类型相似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判断该处为非洲西北部的加那利寒流处,该处为盛行东北信风,在该处形成离岸风,受离岸风影响下的表层海水偏离海岸,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形成上升补偿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鱼类的饵料,使渔业资源丰富,B正确;AD错误;该处沿岸多为热带沙漠气候区,河流稀少,入海径流携带营养物质少,C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该群岛位于北纬30度附近的大陆以西的海域,受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与该处群岛气候类型相似的是A,A正确;B气候类型是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C是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D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气候类型成因: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1)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2)极地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受单一风带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2、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1)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交替控制;(2)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3)地中海气候—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3、受季风影响的气候:(1)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控制)(2)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交替控制)。

下图为亚洲季风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成因相似的一组是( )

A. ①与③ B. ②与③ C. ③与⑤ D. ⑤与⑥

18. ③气流性质是( )

A. 温和、湿润 B. 温和、干燥 C. 寒冷、湿润 D. 寒冷、干燥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②是源于亚洲高压的风,其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③是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所形成的西北风;⑤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所形成的西南风,二者的成因都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成因相同;⑥是源于澳大利亚大陆高压的风,其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因此成因相同的是①②⑥一组;和③与⑤一组。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③气流来自低纬度的海洋,性质是温和、湿润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气候类型成因: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1)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2)极地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受单一风带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2、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1)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交替控制;(2)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3)地中海气候—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3、受季风影响的气候:(1)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控制)(2)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交替控制)。

拉尼娜现象继2021年3月结束后,11月10日再次出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符合拉尼娜现象的大气环流模式是( )

A.

B.

C.

D.

20. 拉尼娜期间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减少 B. 太平洋上的东南信风减弱

C. 秘鲁沿岸冷海水上泛增强 D. 印度尼西亚火灾风险上升

【答案】19 D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所以,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大洋西岸水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大洋东岸水温低,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太平洋近洋面大气的流动方向为自东向西,形成顺时针方向大气环流AC错误。受信风自东向西吹,赤道暖流的流动方向为自东向西,东岸呈上升流,西岸洋流下沉,洋流呈逆时针,B错误。故D正确。

【20题详解】

拉尼娜现象发生,东南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太平洋海岸西部水温升高,所以澳大利亚东岸降水增加,AB错误,由于降水的增加,印度尼西亚火灾风险应下降,D错误;由于拉尼娜现象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流下沉,形成洋面高压,会加剧离岸风,加强秘鲁上升流,因此秘鲁沿岸冷海水上泛增强,C正确。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哀牢山位于我国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哀牢山为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化、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森林覆盖率为85.1%,地域分异明显,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哀牢山位置及其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下限较东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光照 B. 热量 C. 土壤 D. 水分

22. 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 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C. 受谷地上升气流影响 D. 受西南季风背风坡下沉气流影响

【答案】21. D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哀牢山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当地夏季应盛行西南季风,西坡为湿润气流迎风坡,降水丰富,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更加喜湿,所以决定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下限较东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D正确;西坡降水更丰富,因此光照条件应相对较弱, A错误;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东、两坡的热量条件相似, B错误;哀牢山植被覆盖率大,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东西两侧土壤差别不大,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哀牢山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哀牢山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西南季风,其东坡为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形成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带,D正确,BD错误;谷地上升气流会导致降水增多,不能形成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带,C错误。故选D。

【点睛】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热量引起的差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是水分引起的差异,垂直地带性分异是水分和热量共同引起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毎年,东非大草原上数以百万计的野斑马、角马、瞪羚不辞辛苦地追逐水草,长途跋涉3000多千米,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出发,到达肯尼亚的马赛马拉禁猎区,之后叉回到出发地。下图为非洲动物大迁徙路线图。

(1)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动物迁徙至甲处时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及控制当地的风带或气压带的位置和名称。

(2)说出迁徙路线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并简析其成因。

(3)简述非洲动物大迁徙方向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答案】(1)


(2)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地处高原,地势高,上升气流少,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方向:非洲动物3月份至7月份往北迁徙,8月份至次年2月份往南迁徙。原因:非洲动物大迁徙主要为了寻找水草。3月份至6月份赤道低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雨带北移。8月份至次年2月份赤道低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雨带南移。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非洲动物大迁徙路线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候类型与成因、动物迁徙的原因。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动物迁徙路线均在赤道附近。结合图示可知,动物迁徙至甲处时为6月底,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此时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北地区,图示地区在赤道附近,即位于赤道低压带以南地区,受东南信风控制。如图所示: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为东非大草原,对应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成因是:该地位于非洲东部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处高原,地势高,近地面气温偏低,上升气流偏少,降水偏少,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3月份至7月份,非洲动物自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往北迁徙到肯尼亚,8月份至次年2月份又从肯尼亚往南迁徙到坦桑尼亚。其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找水草,降水较多的地区水草丰美,适宜动物的生存。3月份至6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雨带北移。8月份至次年2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赤道低气压带南移,雨带南移。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冰川冻土广布。高原的隆升对我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图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示意图。

(1)简述青藏高原形成过程。

(2)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对青藏地区高寒环境形成的影响。

(3)简述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地区冻土分布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危害。

【答案】(1)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使亚欧板块受挤压上拱、隆升,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2)高原隆升后,气温下降,广大高原面上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冻土广布冰川地貌发育

(3)影响:冻土面积减少;分布下限海拔升高;危害:诱发地质灾害;造成地面下沉;损坏建筑交通设施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示意图为情境,考查了青藏高原形成过程、青藏高原隆升对青藏地区高寒环境形成的影响、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地区冻土分布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危害。突出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小问1详解】

图示内容表明,距今7100万年以来,印度板块不断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相遇后,发生碰撞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亚欧板块南部,由于受到挤压抬升,海拔不断升高,从而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小问2详解】

青藏高原隆升对青藏地区高寒环境形成的影响,可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后,海拔升高,空气变稀薄,太阳辐射增强,气温降低,形成高山高原气候,生物演化产生耐寒特征,形成了以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冻土广布,冰川地貌发育,山顶终年冰雪覆盖,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小问3详解】

青藏高原上的冻土,因为全球气温变暖而出现加剧退化、面积减少的趋势;高山冻土带,分布的下限海拔也呈现升高的趋势。可能产生的危害:冻土消融严重威胁冻土层上的各类基础设施,冻土消融产生的地面下沉会造成道路损坏、房屋倒塌等问题;高山地带冻土融化,会导致坡面土层松动,流动性增强,有可能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其实非常的脆弱,冻土消融有可能会直接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贝加尔湖是欧亚大陆最大淡水湖,周边被多条山脉环绕,入湖河流众多,色楞格河是其最重要的流入河流,安加拉河则是唯一的流出河流。

材料二图1为贝加尔湖周边地形及主要气象、水文沾点分布及气候要素统计图,图2为1980-2019年贝加尔湖及其周边站点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图,图3为贝加尔湖周边气温、降水距平及色楞格河径流变化图。

(1)简述贝加尔湖水源补给类型。

(2)描述湖区降水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3)说明贝加尔湖水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特征:季节变化大,夏季最多、冬春少;原因:夏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多;冬季受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控制,降水少。

(3)原因: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入湖径流减少。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减少;水质变差;湖泊周围温差增大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贝加尔湖为背景情境,考查河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降水的影响因素,以及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地区,西北风越过湖面在湖区东岸形成迎风坡降水,湖区东岸冬季降雪量,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入湖。夏季受西风控制降水量较丰富,因此有大气降水补给;由材料“周边被多条山脉环绕,入湖河流众多”可知,有地表径流补给;湖泊水位较深,还有地下径流补给。

【小问2详解】

读图2为1980-2019年贝加尔湖及其周边站点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图可知,湖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季节变化大,夏季最多、冬春少;形成原因是地处北纬50度以北地区,夏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多;冬季受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控制,降水少。

【小问3详解】

读图3为贝加尔湖周边气温、降水距平及色楞格河径流变化图可知,贝加尔湖水位下降的原因是周边气温距平呈上升趋势,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大;周边降水距平呈下降趋势,降水减少;色楞格河径流量呈起降趋势,入湖径流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湖区水生生物栖息地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由材料“贝加尔湖是欧亚大陆最大淡水湖”可知,湖泊水位下降,水资源减少;湖泊水质变差;湖泊周边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湖泊周围温差增大等。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