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地理试卷分析

高二下学期地理试卷分析

首页地理更新时间:2024-12-30 17:02:24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调研试卷

地理2022.11

(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填涂,材料题的答案均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否则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广东肇庆市七星岩景区,有座形似卧佛的天然石山。2022年9月15日,一年一度的天文奇观“卧佛含丹”又开始上演了。下图是摄影师当天前后两次拍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次拍摄时刻及相机镜头朝向( )

A. 日出东南 B. 日出东北 C. 日落西南 D. 日落西北

2. 摄影师可以在相同位置再次拍到“卧佛含丹”的日期为( )

A. 10月1日前后 B. 3月13日前后 C. 3月29日前后 D. 9月7日前后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两幅图对比可得,太阳高度逐渐降低,推测其拍摄时间为日落,故A、B选项错误;又因为拍摄日期为9月15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落西北,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若再次在相同位置拍到相同景观需要日落西北且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相同纬度,即与该日期9月15日关于夏至日对称的时间3月29日前后,故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日出日落太阳方位: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新西兰南岛西部沿海有一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是由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的,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下图为“薄饼岩”景观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从岩石成因看,“薄饼岩”属于“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薄饼岩”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 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C. 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外力侵蚀 D. 内力抬升―外力侵蚀―沉积作用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由材料信息可知“薄饼岩"主要由石灰岩和软砂岩构成,属于沉积岩。由题干中的三大类岩石的转换示意图可知丁是由高温高压环境形成的,应为变质岩;丙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应为沉积岩;乙可以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为岩浆岩;甲可以形成岩浆岩,为岩浆。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薄饼岩”属于沉积岩,其形成需要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然后沉积岩需要经过内力抬升作用使岩石出露地表,最后经风化侵蚀形成图中景观,据此判断其形成过程为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薄饼岩又称千层石岩,形成于3千万年前。成千上万年以来,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多层区域。地震活动让海底水平线上升并最后干枯。而那些慢动作的艺术家——雨和风,开始侵蚀软砂岩。最后数以百计的地层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如同巨大的层层薄饼。

因河谷底部的河流下切,而被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下图示意延川黄河蛇曲地质遗迹发育的河流阶地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多级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A. 地层间歇性下降、流水侵蚀 B. 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堆积

C. 地层间歇性下降、流水堆积 D. 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

6. 图示黄河河床最可能位于( )

A. 背斜顶部 B. 断层附近 C. 向斜槽部 D. 板块分界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河流阶地是地层抬升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多级阶地形成说明该地河谷经过多次抬升,发生了多次河流下切,所以多级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有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所以选D。

【6题详解】

岩层没有弯曲,因此并不是背斜构造,故A错误;读图对比黄河河床东西两侧岩层可知,该地区岩层发生断裂和错动位移,东侧岩层相对下沉,西侧岩层相对上升,故图示黄河河床位于断层线附近,故B正确;岩层没有弯曲,因此并不是向斜构造,故C错误;通过图示无法判断黄河河床是否位于板块交界处,故D错误。所以选B。

【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C、D、S3、S2、S1、O3,其年代依次变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甲、乙之间的地形地质剖面是( )

A.

B.

C.

D.

8. 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 泥盆系 B. 石炭系 C. 上奥陶统 D. 上志留统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之间的地形剖面,其岩层新老排列是“中心新,两翼老”,判断其为向斜,由等髙线可知中心地势最高,为山地,故为向斜山。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S1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的地层有S1地层和S1地层和O3地层,故可发现O3地层(上奥陶统),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地质构造

判断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2.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老,两翼新。3.断层:岩层发生错位,从而显得不连续。

图为“某年10月不同时刻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图中甲地16日下午经历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据图推断16日08时山东半岛( )

A. 昼夜温差较大 B. 出现大范围的降水 C. 受反气旋控制 D. 此时以西南风为主

10. 甲地开始出现大雾天气的时间可能是( )

A. 16日08时 B. 16日20时 C. 17日02时 D. 17日08时

【答案】9. B 10. C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从图中看16日08时山东半岛受低压控制,低压为气旋,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昼夜温差较小,B正确、AC错;此时山东半岛位于低压中心的西侧,吹西北风,D错。故选B。

【10题详解】

由材料“甲地16日下午经历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可知,17日02时甲地空气中水气充足,夜间气温低,且此时甲地等压线相对稀疏,风力较小,近地面水汽易凝结形成雾,C正确;16日08时甲地还没有降水过程,空气中水汽含量低,不易形成大雾,A错;16日20时气温相对较高,还没开始形成雾,B错;17日08时可能有大雾,但不是雾开始出现的时间,D错。故选C。

【点睛】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而呈冻结的状态,冻土对气温的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冬季季节性冻土区南部边缘和冻土厚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单位:m)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我国局部地区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分布格局形成的主导因素( )

①纬度位置②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③降水④地形分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 与b地相比,a地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高,气温低 B. 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堆积

C. 降水丰富,土壤含水量高 D. 植被茂盛,森林为主

13.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季节性冻土的厚度及南缘位置变化是( )

A. 冻土变厚,南缘位置南移 B. 冻土变薄,南缘位置北移

C. 冻土变薄,南缘位置南移 D. 冻土变厚,南缘位置北移

【答案】11. C 12. B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冬季我国局部地区冬季季节性冻土平均厚度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向北厚度变大的趋势,原因是越往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西侧比东侧厚度大,原因是越向西越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越大,气温越低;在a地附近出现高值中心,a地正位于大兴安岭的西侧,处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不断堆积,使大兴安岭的西侧冬季气温比大兴安岭的东侧低,导致西侧季节性冻土厚度大,所以我国局部地区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分布格局形成的主导因素为纬度位置,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与地形分布①②④正确。降水对我国局部地区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分布影响较小,③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a地正位于大兴安岭的西侧,处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不断堆积,使大兴安岭的西侧冬季气温比大兴安岭的东侧低,所以a地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堆积,B正确。海拔高不是a地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大的主要原因,A错误。降水与植被对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分布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当全球气温大幅度升高,会使我国冬季升温明显,0℃等温线会向北推移,所以我国冬季季节性冻土的南部边缘会向北移动,AC错误。当全球气温大幅度升高,由于冬季气温升高,我国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会减小,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睛】冬季含冰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岩土被称为季节冻土,包括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自地表面至冻结层底面的厚度称冻结深度。季节冻土受季节性的影响,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

位于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区域是帆船项目训练的理想场所之一。2020年2月,多名荷兰运动员到加勒比海地区参加帆船训练,因新冠疫情等原因,他们3月中旬乘坐具有一定马力和保障的帆船返回荷兰。从圣卢西亚岛(14°N)出发,途中短暂经停亚速尔群岛,最终在4月下旬回到荷兰。下图示意此次航行的航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此次沿图示航线航行穿过的气压带、风带不包括( )

A. 赤道低压带 B. 东北信风带

C. 副热带高压带 D. 盛行西风带

15. 加勒比海地区此季节适合进行帆船项目训练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副高控制,风平浪静②纬度较低,水温较高③信风影响,风力稳定④云多云厚,紫外线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6. 此次航行可借助的风带和洋流组合是( )

A. 信风北赤道暖流 B. 信风北太平洋暖流

C. 西风墨西哥湾暖流 D. 西风北大西洋暖流

【答案】14. A 15. B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该航线大致从14°N到50°N,沿途依次经过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没有经过赤道低气压带,A符合题意,BCD不符题意。故选A。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加勒比海地区纬度低,位于热带地区,海水温度较高,适合训练,②正确;主要受东北信风影响,风向风力稳定,适合帆船训练(帆船训练需要一定的风力),天气晴朗日数多,紫外线较强,①错误、③正确、④错误。所以组合选项B正确。所以选B。

【16题详解】

据图所知:此航线主要经过中纬西风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西风影响形成的洋流在北大西洋为北大西洋暖流,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帆船是利用风力前进的船,是继舟、筏之后的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按船桅数可分为单桅帆船、双桅帆船和多桅帆船;按船型划分有平底和尖底帆船;按首型分为宽头、窄头和尖头帆船。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 雨水 B. 地下水 C. 冰川融水 D. 积雪融水

18. 冬春季该地风沙灾害的沙源主要来自( )

A. 湖滩、河滩 B. 西北内陆 C. 周围山地 D. 中亚地区

19. 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冬春季风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有( )

A. 靠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气压梯度大

B. 西侧湖面开阔,东侧山谷东西走向,风阻小

C. 海拔高,大气稀薄,气流摩擦力小

D. 湖泊和湖岸温差大,气压差大,气压梯度大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示河流位于青藏高原地区,高原上冰川广布,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所以图中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 ,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节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由于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说明沙源近,所以大风吹起的沙尘只能是东北岸湖底露出地表的泥沙或河口河滩出露地表的泥沙,形成大量沙源,A正确。西北内陆,周围山地与中亚地区均不是冬春季该地风沙灾害的主要沙源,BC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青藏高原地区离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距离远,由于海拔高,冷空气难以到达高原内部,A错误。由于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西面正好面对错那湖,湖面开阔对西风的阻碍作用小,风力较大,错那湖东侧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山谷呈东西走向,与盛行风方向一致,狭管效应明显,所以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冬春季风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西侧湖面开阔,东侧山谷东西走向,风阻小,B正确。海拔高不是风力大的原因,C错误。该地区湖泊与湖岸温差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的补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气降水补给。核心在于气候。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不同。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核心在于时间。发生在春季。跟气温和积雪量有关。3.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青藏和西北的高山常见。高山冰雪融水关键点在于气温高低。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4.湖泊水补给。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源头,调节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5.地下水补给。最普遍、最稳定的补给源。与河水互补,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则地下水补给河水,反之河水反补给地下水。

M河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水质较差,甲、乙为河流附近的两口水井。下图是M河附近断面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与甲相比,乙水井( )

A. 水位变化小,水质较好 B. 水位变化小,水质较差

C. 水位变化大,水质较好 D. 水位变化大,水质较差

21. 图示月份可能是( )

A. 2月 B. 5月 C. 9月 D. 12月

【答案】20. D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M河水质较差。河流与地下水相互补给,M河水位及水质对水井会造成影响,乙水井离河流更近,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乙水井水位变化大,水质较差;甲水井距离河流较远,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甲水井水位变化小,水质较好,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1题详解】

M河及水井均处于透水层,河流与地下水相互补给。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地下水位低于河面,河流补给地下水,时间在丰水期。华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7、8月,9月是河流的丰水期,故C正确;2月、5月、12月华北地区的河流未进入丰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为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较小,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丰水期河水补给潜水,枯水期潜水补给河水。

冰川进退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西北某山地现代冰川面积快速减少,其中面积等级越大的冰川对气候变化越不敏感。下图示意该山地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和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对该山地冰川数量和面积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面积等级越高,冰川数量越少 B. 冰川数量以<1km2的冰川为主

C. 冰川面积最大值的等级为<0.1km2 D. 冰川数量最大值的等级为2~5km2

23. 推测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地的影响是( )

A. 面积等级大的冰川破碎解体快 B. 面积等级小的冰川消退速度快

C. 冰川对河流的补给量持续增大 D. 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答案】22. B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据图所知,面积等级为0.2-0.5的冰川比面积等级0.1-0.2的等级高,冰川数量也多,A错;该山地冰川数量以<1km2(或0.5km2)的冰川为主,占比很大,B对;冰川面积最大值的等级为2-5km2,C错;冰川数量最大值的等级为<0.1km2,D错。故选B。

【23题详解】

据材料所知,面积等级越大的冰川对气候变化越不敏感,冰川破碎解体慢,A错;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面积等级小的冰川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更强,且因为温度升高,面积减小,其消退速度超过大冰川破碎解体的速度,所以面积等级小的冰川会快速消退,B对;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现代冰川面积快速减少,冰川面积和数目减少,冰川淡水储量减少,从长期来看,冰川对河流的补给量持续减少,C错;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夏季冰川融化量增大,河流夏季径流量有增大趋势,所以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大,D错;故选B。

【点睛】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影响人类的健康。

二、综合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稳定且强度适中的上升气流是滑翔运动必备的条件,滑翔者乘坐无动力滑翔伞从附近的山地起飞,沿着山坡可以一直滑翔到谷底。

材料二尼泊尔博卡拉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山谷,是世界三大滑翔伞圣地之一。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博卡拉的旅游旺季。图1是博卡拉主要滑翔区域略图,图2是博卡拉气候统计图。

(1)

下图黑色实线上添加箭头,绘制滑翔时气流运动状况。

(2)描述博卡拉降水特征,并分析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博卡拉旅游旺季的原因。

(3)与乙地相比,宜选择甲地作为滑翔降落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4月至9月天气多雨,不利于滑行,10月到次年3月晴天多,能见度高,适宜滑行。

(3)甲地视野更加开阔,便于着陆并且交通便利。乙地视觉效果不佳,降落不便。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博卡拉主要滑翔区域略图与博卡拉气候统计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博卡拉旅游旺季的原因与滑翔时气流运动状况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于稳定且强度适中的上升气流是滑翔运动必备的条件,谷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出现在白天且风向稳定,对从山上滑下的滑翔伞产生顶托力,适宜滑翔,所以滑翔时出现谷风。如图:

【小问2详解】

博卡拉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4月至9月受来自印度洋的夏季风影响、为迎风坡、多雨天气多,不利于滑行,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是尼泊尔的旱季,且为冬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能见度高,适宜滑行,所以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博卡拉旅游旺季。

【小问3详解】

甲地位于山地南坡、为阳坡,从山峰滑翔至甲地能观赏到蓝天与阳光相伴及湖光山色。由于地面干燥,云底升高,滑翔伞能够滑翔高度大,视野更加开阔。甲地开阔、距离湖泊有一定距离,便于着陆。且甲地至山顶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乙地位于山地北坡、为阴坡,从山峰滑翔至乙地,多云天气多、且光线较暗、视觉效果不佳。乙地距离聚落较近、相互干扰,降落不便。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通,具有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功能。

材料二湄公河流域及洞里萨湖位置图。

(1)指出湄公河的主要补给来源和其径流变化的最显著特征。

(2)洞里萨河的流向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推测7月洞里萨河的流向,并说明原因。

(3)指出湄公河入海口处的地貌名称与形成原因。

(4)7月前后,甲区域的海水温度比同纬度的南海其他海域的水温低,请简述原因。

【答案】(1)大气降水。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6-9月径流量量大,10月-次年5月径流量小。

(2)由东南流向西北。原因:此时为东南亚雨季,湄公河为洪水期,河流水位上涨并高于洞里萨湖,水流从河流流向洞里萨湖,即自东南向西北流。

(3)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湄公河流经北部高原、山区时,将流水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搬运到河口地区,河口地区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潮的顶托,使得河流流速缓慢,从上、中游带来的泥沙在此不断沉积,经长期积累逐步形成了巨大的三角洲。

(4)7月前后,该区域东部沿岸海域盛行西南季风,属于离岸风,风使表层海水向偏离中南半岛方向流动,深层的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海域。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东南亚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为背景材料,考查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地貌的形成原因,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南半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降水量大年际变化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故湄公河的径流变化显著特征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6-9月径流量量大,10月-次年5月径流量小。

【小问2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洞里萨湖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该地7月受西南季风影响是雨季,湄公河干流处于洪水期,河流横剖面小,水位上涨速度快,湖泊面积大,上涨速度慢,河流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水位,河水补给洞里萨湖,结合图可判断洞里萨河自东南向西北流。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洲是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湄公河流经北部高原和山区时,水流速度快,河水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河流将流水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搬运到河口地区;河口地区由于地势低平,河道宽阔,水流速度缓慢,再加上海潮的顶托,使得河流流速缓慢,从上中游携带来的泥沙在此不断沉积,经漫长时间积累逐步形成了巨大的三角洲。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又是近岸地带,受陆地影响大,正常水温应该较高,所以甲海域水温比同纬度的南海其他海域的水混低,应该考虑是洋流的作用,该区域东部沿岸海域7月前后盛行西南季风,属千离岸风,风使表层海水向偏离中南半岛的方向流动,深层的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的寒流,导致表层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其它海域。

2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形状独特的山中,有一种“壁立如挡板,山薄似刀刃,蜿蜒像长城”的墙状山体,地理上把这种地貌称为“墙状山”。图1是我国典型墙状山分布图,图2为墙状山发育演化示意图。

材料二武乡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太行山西侧,境内碳酸盐岩广布,岩体上多节理和裂隙。该县的一些山岭上发育了典型的岭脊型墙状山,这些岩体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倾角近90°,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板山、板状山、太行龙脊。

(1)简述墙状山广布的山区聚落的特点。

(2)判断武乡县墙状山形成过程中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3)结合墙状山发育的四个阶段,描述其发育演化过程。

【答案】(1)多为乡村聚落,规模小,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少。

(2)沉积作用,流水侵蚀。

(3)石灰岩高原抬升过程中出现平行裂隙,受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裂隙加宽加深,形成墙状山。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典型墙状山分布图与墙状山发育演化示意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墙状山广布的山区聚落的特点与武乡县墙状山形成过程中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墙状山广布地区位于山区,平原面积小,主要类型是乡村聚落,故聚落规模小,由于墙状山阻隔了平坦之处,故聚落分布相对分散,受地形影响,聚落的聚居人口较少。

【小问2详解】

由于墙状山是石灰岩山体,所以墙状山的形成主要经过了两个过程:一是石灰岩的形成,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所以受到的外力作用为沉积作用,二是山体的形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山体的形成过程,受到了流水的侵蚀作用,所以武乡县墙状山形成过程中主要外力作用形式为沉积作用与流水侵蚀。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阶段Ⅰ体现了石灰岩高原抬升过程中出现平行裂隙,而阶段II至Ⅲ受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导致裂隙加宽加深,直至阶段IV,体现了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墙状山。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