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期末考试试卷2023丹东版

地理高一期末考试试卷2023丹东版

首页地理更新时间:2024-12-15 18:46:14

2023—2024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满分60分)

2022年5月25日凌晨,木星、火星、残月联袂上演了一出“双星伴月”的天文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双星伴月”中这三个天体( )

A. 质量相同 B. 都能自身发光 C. 距日远近相同 D. 都属于银河系

2. 以木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 )

A. 与太阳系的层级相同 B. 与火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C. 是规模最大的天体系统 D. 由行星、卫星等天体构成

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下图为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

A. 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 B. 扰动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

C.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 D. 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4. 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自然原因是( )

A. 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 B. 上海经济发达,能源不足

C. 上海技术先进,土地充足 D. 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

5. 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读图可知( )

A. 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B. 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C. 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 D. 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2021年11月10日,一名28岁的法国男子站在父亲驾驶的热气球顶部,随着气球缓缓上升,最终上升到1016米,打破了自己曾经创造的该项目世界纪录。下图为该男子当时自拍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该名男子拍照时所在的大气层( )

A. 臭氧含量较多 B. 适合航空飞行

C. 厚度大致均匀 D. 天气复杂多变

7. 大气中( )

A. 氧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C. 氮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D. 各种固体杂质均不参与天气变化

读“地质年代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关于地质年代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质年代表依岩层厚度划分地球历史 B. 从地球诞生至今按时间平均划分编年

C. 以宙、纪、代的顺序来划分地球历史 D. 可以用来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阶段

9. 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地质年代分别是( )

A. ①元古代 B. ②太古代 C. ③古生代 D. ⑤新近纪

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0. 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②④

11. 由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 )

A.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骄笋,背石骨嶙峋,草木摇殿,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 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景观是( )

A.

B.

C.

D.

13. 游记中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角度有( )

①地貌形态 ②植被状况 ③地貌颜色 ④地貌成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因素( )

A. 风 B. 海浪 C. 流水 D. 生物

15. 该图片最可能拍摄于( )

A. 西欧平原 B. 甘肃敦煌 C. 云南大理 D. 亚马孙平原

16. 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层海水的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 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 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

D. 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在水汽充足、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大雾多发于深秋、初冬时节,主要原因是( )

A.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 B. 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

C.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 D. 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

18. 出现浓雾天气时,大气能见度较差,但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却很醒目,原因是( )

A. 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 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 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 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图为穿堂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穿堂风”形成的原理是( )

A.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B. 热力环流原理 C. 季风环流原理 D. 温室效应原理

20. 以下四幅图中“穿堂风”现象最显著的是( )

A.

B.

C.

D.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21. 若此图表示白天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则对热力环流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处为海洋 B.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C. 甲处气温较乙处高 D. 该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的

22. 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甲处为陆地,则对水循环四个环节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 B. ②是地表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

C. ③的运动方向受下垫面影响最大 D. ④可以是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23. 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塑造黄河三角洲的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大西洋沿某一经线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根据上图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20°S附近相比,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盐度较低

B. 与60°S附近相比,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密度较大

C. 低纬度海域平均密度与温度大致呈正相关

D. 高纬度海域平均盐度与密度大致呈负相关

25. 下列关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是( )

A. 海水的温度与海洋捕捞业无关 B. 可利用海水的盐度性质进行晒盐

C. 海水的密度不会影响潜艇航行 D. 海水的温度变化一定会引发台风

左图示意“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右图为某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的“土壤发育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甲层为( )

A. 淀积层 B. 淋溶层 C. 母质层和母岩层 D. 腐殖质层

27. 影响丙、丁两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

①成土母质②气候③地形④生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8. 下图为南半球两地水平气压分布情况示意图(单位:hpa),判断甲、乙两点的风向分别为( )

A. 甲:偏西风乙:偏北风 B. 甲:偏北风乙:偏南风

C. 甲:偏西风乙:偏东风 D. 甲:西南风乙:偏北风

下图是长江入海口盐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影响图示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域轮廓 B. 降水

C. 河流径流 D. 蒸发

30. 长江口28‰等盐度线距离大陆最远的月份是( )

A. 1月 B. 5月

C. 10月 D. 7月

二、综合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 张同学暑假去了福建海坛岛旅游,并收集了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该岛西南侧的象鼻湾风景独特,涨潮时,沙堤如同大象的鼻子映在海面上,因而得名象鼻湾。此外,该岛也拥有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穴、海蚀台地等各类地貌,堪称海岸地貌博物馆。

(1)象鼻湾海滩为典型的____地貌。

(2)图乙中海蚀柱、海蚀穴和海蚀拱桥是海蚀地貌的三个演化阶段,说出这三种地貌的演化顺序。

(3)张同学在海坛岛旅游时,导游说海蚀柱这种地貌类型在当地正在逐渐消失,但是也不用担心,新的石柱正在来的路上,请给予简要说明。

(4)该岛海域是有较大风浪的,请说出一项其利用价值。

32. 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表为“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5

(1)据材料判断该城市易发生内涝的地区,并分析原因。(请写出两条)

材料二:针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国家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下图为该城市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2)人工小溪代表了水循环环节中的____,图中没有体现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

(3)以下城市中适宜发展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有( )。(双选)

A. 兰州 B. 成都 C. 武汉 D. 拉萨

(4)从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角度,修建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城市的有利影响主要有____、____等。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实验是探究地理原理的重要方法。下面实验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米、0.5米和0.4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内部顶面和底面的中部分别贴一张纸片A和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学习小组的同学们通过实验总结如下过程:冷热不均→大气的____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大气的水平运动。

(2)以上地理实验要验证的原理为____。并在右图线段上画上正确的箭头__________。

(3)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图中C、D、E、F四处,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____;纸片向____偏,纸片B向____偏(填左或右)。

(4)若该实验模拟城郊之间,那么表示城市的是____(电炉或冰块)。若电炉表示海洋,则该实验模拟____(白天或夜晚)的海陆风。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